[本站讯]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优势,以“统筹全局、精准施策、全程护航”为原则,深入推进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学院从顶层设计入手,精准规划实践主题与方向,组建35支实践队伍,共计237名本硕博学子奔赴多地,围绕乡村振兴、城市发展、支教帮扶、文化传承等核心主题扎实开展活动。通过整合学科资源、搭建校地联动平台、建立全流程指导机制,学院为实践活动提供从立项筹备到过程推进的全方位保障,目前各团队进展有序,中期成效逐步显现。
理论扎根实践:筑牢思想根基
以“行走的思政课”为核心载体,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源与基层实践需求,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步岳寻真”实践团提出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教育的可行性方案,推动文旅融合;稷耕新质先锋队以济南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为场域,打造“田间到门口”移动思政课堂,让学生在农田实践中深化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小树林“馥芽”团队依托社团资源,开设爱国教育、法律保护等特色课程,团队成员在教学相长中强化对“立德树人”内涵的理解。

红色精神传播:凝聚精神力量
聚焦革命精神传承与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统筹规划红色资源挖掘与宣讲体系建设,通过组织宣讲技能培训、联动红色纪念场馆资源,引导实践团队用青年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寻踪实践调研团走访西柏坡、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红色纪念地,整理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映山红实践调研团以沂蒙精神为核心,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沂蒙精神转化”主题分享,引发基层干部群众强烈共鸣;“抗战薪火 东北寻踪”实践团走进731部队纪念馆等场馆,引导青年学生从“知道历史”转向“主动传播”,推动东北抗战精神融入日常话语。

基层调研献策:破解现实难题
立足社会需求,鼓励实践团队聚焦真问题、开展深调研,用专业知识为发展献策,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党承薪火,文铸乡魂”实践调研团以青岛市徐村为样本,深入分析基层党建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机制,总结“党建引领+文化赋能”的共性经验;“兴文知行”实践团梳理京冀段运河开发模式,形成《德州运河“文化+生态+数字”三位一体开发实施方案》,为文旅产业升级提供学理支撑;“齐鲁蕴廉,青衿笃行”实践调研团以济南水务集团为研究对象,提炼“党建铸魂、品牌赋能、制度固本、数字增效”的廉洁文化建设范式,为破解国企廉政建设难题提供可复制方案。


民生志愿服务:彰显青春担当
以“志愿服务暖民心”为导向,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引导学生在办实事中践行初心。唐社筑梦新程队奔赴山东、山西等六省十三地,走访家庭困难学生家庭,详细记录实际需求,为优化资助育人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天山情・青马行云端数字支教团队搭建“云端课堂”,开设学业辅导、兴趣拓展等课程,以“数字支教”打破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将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双一流”事业发展、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深化对各社会实践队支持帮扶,确保暑期社会实践走深走实,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