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榆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学院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在榆阳区、绥德县和米脂县开展为期10天的实地研学活动。

重走来时路:追溯峥嵘岁月,感悟精神伟力
实践团首站走进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绥德革命纪念馆等红色阵地,在泛黄的史料与斑驳的标语中,学院师生深刻体悟“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为民初心。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革命先辈的精神化作前进动力,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勇担青年使命。在杨家沟革命旧址,团队全面学习“十二月会议”的历史,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感悟先辈的坚定信念与崇高精神。

聚焦新发展:见证“红色领航”,洞察“绿色赋能”
在杨家沟,实践团实地考察“红色+”文旅重点项目,通过与当地干部深入交流,了解“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如何推动革命旧址修缮、窑洞民宿建设和农耕文化体验,将“红色热土”转化为“富民沃土”。在高西沟村,团队参观水保生态教育基地,深入调研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成果,并观看大型沉浸式实景剧《陕北有个高西沟》,深入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体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青春担使命:传承红色根脉,实干助力振兴
在陕北“农村楷模”郝家桥村,实践团深入探访革命历史与传承现状,并看望曾与习近平总书记话家常的村民侯志荣。通过与旧址工作人员及侯志荣老人的谈话,成员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层党组织作用等维度,领悟“郝家桥经验”的真谛,感受党中央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与乡村巨变。在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团队结合专业知识,与景区工作者围绕“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融合”展开研讨,提出具体建议,将理论思考转化为助力振兴的实际行动。
十日征程,丈量初心之路。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场与红色历史的深度对话,让青年学子将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化为可触、可感、可践行的课堂。山河为证,使命永续。未来,山大学子将以赤子之心守护红色根脉,以创新之志活化文化资源,以担当之肩服务乡村振兴,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磅礴生机,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山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