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体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临沂行”系列报道

发布日期:2005年08月17日 09:29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体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临沂行”继续进行。通过参观、访问、游览等不同的形式丰富了实践的内容,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畅游艺术瑰殿 领略自然奥妙
    
    8月3日上午,体育学院实践团来到了被众多国内外地质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溶洞的“天然地下画廊”参观游览。
    “天然地下画廊”旅游风景区位于沂蒙生态第一乡“红嫂故里”——山东省沂水县东头乡留虎峪。在导游的引导下,实践团一行十几人开始了探寻地下溶洞的神奇之旅。
    溶洞中温度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以上,因此一入溶洞便感到了丝丝的凉意。“画廊”内钟乳遍布,石笋林立。108处主要景观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洞内数道石门将“画廊”天然分为“北国风光”、“宇宙奇观”、“南国风情”、“海底世界”四幅神秘画卷。畅游艺术瑰殿的同时,实践团成员还在导游的口中得知了关于钟乳石的形成和变化等知识,使得实践团成员在游览之余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课外积累。
    
    缅怀革命前辈 感悟历史文化
    
    8月3日下午,体育学院社会实践分队马不停蹄地来到了诸葛亮的故里——沂南县进行实践活动。
    在导游的引导下,实践团首先参观了位于沂南县砖埠乡阳都故城的诸葛亮文化区。1992年,沂南县人民政府投资40万元人民币在沂南县砖埠乡孙家黄疃修建了“诸葛亮故里纪念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为仿古式建筑。纪念馆内的诸葛宗祠分为:全人、本源、冠盖、万古云霄、萃华五殿。文化区集中展现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和其成长的文化氛围。实践团成员仔细参观了文化区内的每一处,在缅怀这位一代名相的同时,了解到了诸葛亮的一生。
    离开了诸葛亮文化区,实践团又来到了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实践团详细参观了王换于曾经用来照顾党领导、开办战时临时托儿所的几间石草屋和王换于纪念馆,进一步缅怀这位纯朴而又伟大的沂蒙母亲。
    随后,实践团又跟随导游来到了沂南汉墓博物馆(北寨汉墓群)。它俗称将军冢,位于沂南县界湖镇北寨村,一九五四年被发掘出来。这些北寨汉墓画像石在我国考古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许多插图均来自于此。实践团成员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厚重、深邃的文化底蕴,陶冶了思想与情操。
    实践团这一天参观的最后一站是位于沂南县青驼镇的青驼寺。1940年7月至8月26日,山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联合大会在此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山东省初选国大代表和各地区、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共300余人。会议通过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制定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组织大纲》,选举产生了黎玉等二十三人为委员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山东省最高抗日民主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前身)。1990年,山东省政府为纪念战工会成立五十周年,对旧址进行重修,纪念馆南北长13米,宽71米,由徐向前元帅题名的“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碑”(高达8.5米)耸立院中,与仅存的一棵古银杏树交相辉映。该馆介绍了大会开会时的盛况,并陈列有会议通过的一些文件、照片,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纪念馆的对面是沂蒙“红嫂”纪念馆,馆内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36位在战争年代甘于献身、拥军支前的“红嫂”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红嫂纪念馆”与“战工会纪念馆”有机配合,为实践团的成员们进行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教育课。使得大家在拥有眼前的幸福同时,不会丢弃老一辈革命人的优良传统。
    短短的半天时间,实践团的成员在沂南地区接受了文化与精神上的双重熏陶,净化了思想,充实了自我!
    
    关注三农问题 深入农村调查
    
    8月4日上午,体育学院实践团来到了沂南县辛集镇榆林子村,深入农村,围绕三农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调查。
    在榆林子村委会的接待室中,实践团成员首先听取了村支部书记关于全村近年来发展情况的详细介绍。随后,实践团成员就三农问题和该村发展情况与部分村委会成员进行了简短的座谈讨论。
    座谈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自行分为几组,开始在村中走访村民。通过与村民的交谈和观察,实践团成员发现近几年榆林子村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了许多问题与障碍,尤其是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法规无法全面贯彻落实,农民生活水平仍旧没有太大改观,收入增加幅度也很有限。
    实践团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些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所在:第一,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第二,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第三,农民思想禁锢,小农意识仍然根深蒂固,进一步制约了农民积极创新,开展新事业的思维。
    虽然榆林子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困难,但是看着村民家中置办起的摩托、电视、电话等,实践团的成员还是感到了无限的希望。大家相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积极主动地真抓实干,中国的农村必将呈现一片艳阳天!
    
    瞻仰抗日遗迹 悼念捐躯先烈
    
    8月4日中午,结束了沂南之行的实践团一行十几人又踏上了莒南之行的旅程。当天下午,在导游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遗址。
    渊子崖是著名的抗日模范村。1941年10月18日,全村老幼齐上阵参战,与来犯的一千多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击毙敌人一百多名,村民也有一百多名牺牲,其场面之惨烈,其精神之豪壮,惊天地而泣鬼神。战斗胜利后,在村北建六角七层红石塔,高耸入云,上面镌刻着刘少奇、陈士榘等领导人亲笔题词,高度赞誉渊子崖人民抗日爱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实践团伴随着日落来到了这个闻名中华的抗日第一村。夕阳的余辉涂撒在松柏环拥着的高高的纪念塔上,紫砂岩砌成的塔身也融进了这浓浓夕阳的血色之中。塔碑上,“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的碑文分外耀眼。大家满怀敬仰和沉重的心情,开始寻访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
    一位曾经参加过这次战役的革命老前辈,见到实践团的到来,欣然答应亲自为大家讲述那段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大家纷纷围坐在老人身边,认真地聆听他口中的每一个字。八十几岁高龄的老人,颤抖着在斗争中烧伤的双手双脚,颤颤巍巍地叙述着村民拼死搏斗的情景。残阳的余辉洒落在老人的脸上,那凝重的表情,仿佛又回到了1941年的那个秋天。身后是渊子崖战役的烈士纪念塔,“虽死犹生”、“成仁成义”的碑文染着血一样的鲜红。实践团成员的心情是沉重的,望着身边的这位老人激动的神情,64年前的那一幕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今天每一秒钟的和平与安宁,竟都是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听完老人的讲述,实践团成员为烈士们献上了带来的鲜花花篮,为长眠于地下的革命烈士们送去真挚的问候。希望鲜花的芬芳可以让他们忘却身上的伤痛,大家的到来可以给他们带来稍许的安慰。
    
    栗王景区美如画 生机盎然若江南
    
    8月5日上午,体育学院实践团乘车来到了栗王景区参观。
    栗王景区是全国著名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景区在县城南五公里处,面积18平方公里。生态环境秀丽,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古朴,有“小江南”之称。
    区内洙溪河九条支流如九龙荟萃,碧波荡漾,滋润灌溉着这片绿色的沃土。7万亩的栗园、茶园、竹园、桃园、杏园、苹果园,把这里装扮得满目青翠,生机盎然。走进景区,犹如置身绿色的世界,鲜花的海洋,板栗的王国,茶叶的故乡。
    栗王景区犹如一幅温馨的江南春绿图,让置身其中的实践团成员心旷神怡。徜徉在绿色的海洋之中,满山遍野的翠绿、嫩绿、油绿,让大家有了一次零距离接触大自然的经历。
    体育学院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碧波荡漾、绿荫满园的栗王景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短短五天的实践活动,为大家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与经验,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使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厚重了人生,丰富了阅历。]

【供稿单位:体育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