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陈茗屋做客新杏坛 烹制书法篆刻大餐

发布日期:2005年06月01日 09:39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31日下午,应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徐超教授的邀请,著名旅日书法篆刻家陈茗屋先生作客文学院第二十七期“新杏坛”论坛,在文史楼会议室以“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为题,以一个置身海外的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在中日印坛的对比中客观准确地阐述了当代中国的印风。文学院副院长郑训佐教授参加了论坛交流,来自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师生参加了论坛。此次论坛也吸引了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校外媒体的记者到场旁听。
    陈茗屋先生首先介绍了中日书法篆刻学习中的的差异:中国的书法是从理论学习入手,而在日本则很少涉及理论,以临摹老师手本为主要学习方式。此外,日本学习篆刻的功利性较强,主要以参加展览会获得奖项为目的。由于欣赏的立足点和角度不同,导致中日书法界对书法篆刻作品的鉴赏标准也产生了一些差异。例如在装裱方面,中国人往往采用白绢等较为朴素的材质,是为突出书法作品线条主体服务,日本则比较注重形式,喜欢采用比较鲜艳的色彩,但往往会使形式压抑了内容。
    在日本近二十年的艺术生涯使陈茗屋先生对日本书法界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客观地指出了当前日本书法界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指出了值得国内书法篆刻界学习的地方——保持传统。陈先生自称是“保守的书法家”,他特别强调保持传统的重要性,并呼吁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不要一味地标新立异,避免走向“负艺术”的歧路,应该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在论坛进行过程中,陈先生还拿出其自带的篆刻工具,亲自打稿、上石,向大家传授了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总结的篆刻经验,并现场为大家演示并刻成了一方“仰贤”篆印。其娴熟精妙刀法和潇洒俊逸的印痕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演讲结束后,陈先生认真回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并就篆刻流派、篆刻的布白与文字结体等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陈茗屋先生,1944年7月生,浙江省镇海县人。出国前为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谊会理事。1982年获《书法》杂志全国书法比赛优秀奖,1983年获《书法》杂志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著作有《茗屋扶桑留痕》、《陈茗屋印存》、《陈茗屋印痕》、《陈茗屋篆刻入门》等。现为日本书道团体秦汉会主席,日本大阪大学兼职教授,日本古典篆刻研究会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   ]

【供稿单位:文学院记者团    作者:文/王超 图/韩军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