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报资深记者李承鹏作客文学院
发布日期:2005年04月26日 21:17 点击次数:
[本站讯]“你要知道阎世铎有没有早上五点钟跑步的习惯。”(谈记者的“资源库”)
“包子铺被肯德基冲击,也卖起了汉堡包。”(谈《足球》报的转型)
“我的星座决定了我的选择”(谈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足球》报资深记者、评论员李承鹏的话语与其文字一样都会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象。以上话语是4月18日晚他作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未来新闻人培训”系列讲座的嘉宾时连珠妙语中的几句。恰逢李承鹏前来泉城报道中超赛事,文学院学生会、记者团请到了这位有着鲜明个性的“大眼”。
“新闻是一种经营,而不只是写作。”除了足球,李承鹏对新闻这一自己从事的职业也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记者首先要有丰富的“资源库”。记者是一类社会性的人,人际关系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意味着写作的空间。他以李响、董路以及自己的经验解释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记者要有一点“八卦”精神,但莫要庸俗。
其次,记者要有自己的“路线图”。一个记者要有所选择,同样也要有所放弃。同样以自己的同行为例,马德兴(《体坛周报》记者)放弃了评论,将重点放在了对比赛的报道上;而自己放弃了中超(某一具体场次的叙述),而重在纪录整个足球的生存状态。李承鹏说,正是因为自己放弃了对阿里·汉的追随,冷静思考,“11.7”(中国国家队冲击06年世界杯失败的日子)验证了自己思考的正确。虽然心内失落,“却有写作的冲动,感到很充实,有要写的东西”。“大眼”认为,这是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记者的写作不能一味的模仿,而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上海某足球记者以上海人的眼光记录足球与对足球的看法),这涉及到记者的立场问题。“性格决定命运”是李承鹏对自己职业的一个看法,这也是学外语的李响、学电台监听的马德兴、学化工的董路这些同行对他的启发。
按这位足球记者的说法,本次讲座的上半场“按套路”讲,下半场则由讲者与听者双方“对攻”。快人快语是下半场李承鹏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无论是关于中超、切尔西,还是《足球》与《体坛周报》的竞争,通常是问题刚落地,干脆的回答就已从李承鹏的口中脱出。这般信息量与“新闻价值”都实在可观的回答着实吸引了众多提问者,使“伤停补时”阶段不得不一再加长。最后,文学院陈茜同学向“大眼”赠送了百年山大纪念章。
李承鹏,《足球》报著名记者。因眼大而被称为“李大眼”。代表作品有《从灰姑娘到圣女贞德——析“李响现象”》、《扔掉钢笔扛起大旗》、《阿里·汉在中国另起炉灶》,“甲A十年系列”等。
《足球》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下属报纸,中国最有影响的足球专业报纸之一。]
【供稿单位:文学院记者团 作者:王子明 方方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