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微信置顶是谁?亲密的爱人,多年的好友,远方的亲人,常联络的合作伙伴……而国际教育学院许多同学则把他们的辅导员、山东大学2022年度优秀共产党员马艳妮置顶,这是因为马艳妮在他们心中如同“学姐”般时刻关心着他们。
马艳妮,国际教育学院团委书记。从事辅导员工作十四年来,她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坚守育人初心,用专业和专注照亮学生的青春梦想。
她拓展“崇德、善学、康宁、尚雅、克勤”五育并举新路径,取得多项突破性成绩;指导“漫中文”项目获“互联网+”“创青春”国赛金奖;她所带学生中111人获国家级荣誉表彰,90人获省级荣誉表彰,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注入青春动力。
坚守抗疫一线,主动担当作为
在疫情面前人人都是一座城池、一座堡垒。从教室到宿舍、再到方舱,作为辅导员,马艳妮奋战一线,全时在岗,及时解决同学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3月-5月,学校封闭化管理,马艳妮就把疫情危机转为育人契机,让同学们从被管理、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被需要的人,切身体会到满满的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当时,学院封控在校内一共181名同学,在得到组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指令后,一天内有90名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中,在人数上全校第二,在占比上全校第一”,提起此事,马艳妮很是自豪。
队伍组建后不久,马艳妮带领学生主动承接了一项两小时内协助整理腾空留园2号楼给齐鲁医院医疗组入住的任务。一开始她觉得2号楼距离学院很近,而且志愿者队伍90人,只是擦擦桌子、摆摆床,应该不难完成。当真正踏进楼内,她才发现事情并不简单,房间内,厚厚的灰铺满地面,阳光照射下大量的粉尘在空气中乱舞。面对困难,马艳妮说:“临阵退缩不是我们学院的作风。”于是她便和几位老师一起拿着拖把,带着学生,大家相互打劲儿,累了就轮替,凭着“全力以赴”的干劲儿和“使命必达”的决心硬是把活儿扛了下来,最终早于规定时间以净房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
这个任务虽然很苦很累,但是结束时大家都笑得特别开心,觉得这件事特别有成就感。在活动中同学们是参与者、实践者、奉献者,只有真正体验过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挑战与众志成城的力量。
55天的时间,从宿舍到方舱,马艳妮精确掌握学生动态数据,统计整理了1044份疫情防控学生动态数据报表,建立起13类重点关注学生动态台账。
她每周走访一遍学生宿舍,给学生配送应急药物和防疫物资,了解学生诉求,及时解决同学们就医、实习、复试等问题;与重点关怀学生定期沟通,陪同就医,疏导情绪。
“在方舱,我们建立了一个交流群,虽然不能真地拥抱彼此,但能让你感觉到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马艳妮与分散三地隔离的学生保持即时联络,及时安抚学生的情绪,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确保学生身心无恙;指导党团支部组织开展“青春同行 疫地同心”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思想引领,弘扬正能量。
因为方舱都是临时启用的,有些房间没有配置空调遥控器,马艳妮就在网上学习怎么用手机匹对空调,解决了同学们的“遥控器之困”。
还有一位同学特别怕黑,刚好被分到了一间电灯不太灵敏的房间,在电灯没修好的那天晚上,她就害怕得睡不着觉,马艳妮就在群里呼吁她周围的同学晚上不要关灯,把房间的窗帘都拉开,让每位同学给她送上一束微光,这些微光汇聚起来,在漆黑的夜晚不仅照亮了这位同学的房间,也温暖了她的心。
凝聚青年力量,助推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学院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的一个特色,这得益于学院“知-行-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教育学院有面向不同学历层次的成体系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课程,都是专业的校内外专家团队授课,很多还是非遗传承人。
借助学校平台,学院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文化双创,展示青春风采。唐仲英基金会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设立的山大学子“中华文化创未来”项目。马艳妮鼓励学生积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与实践,学院共有近百名学生、24支队伍获唐仲英基金会“中华文化创未来”项目支持,其中“蔻丹绘中华”项目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支持,另有多名学生在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获冠军。
有了氛围,还要有榜样。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马艳妮在校友窦晓静朋友圈中发现了一个关于“漫中文”项目的介绍,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跟专业联系紧密,就请她来学校作讲座。深入了解后,马艳妮发现这个创业项目与学院专业特别契合,又符合双创大赛的参与条件,就和校团委一起动员她代表学校参赛。“漫中文”项目一路斩金,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实现了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专业在“互联网+”国赛中的金奖零突破。陪伴“漫中文”项目一路冲击国金的过程,是马艳妮在双创指导上的第一次试水。
也正是这次试水,为马艳妮接下来发掘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赛事积累了实战经验。后来,她发现学生牛万一在创业方面有潜质,就用“漫中文”项目成功获金奖的例子鼓励她聚焦专业领域的一个AI的拓展来进行项目研发。在她的指导下,学生牛万一主持设计的“墨客行”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在“公益未来美国银行”青年发展项目全国总决赛中拿到“全国优秀奖”。
作为学院团委书记,马艳妮将双创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以“专创融合”理念,培育创新创业典型。
从今年5月份开始,马艳妮就着手和校团委一起合办“青春之声”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希望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风采、记录发现、表达创意的平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阐释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等方面发出属于山大学子的青春之声。10月份,活动已经圆满收官,共有来自一校三地14个学院的37份优秀作品获奖。
坚持五育并举,力求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马艳妮组织同学们成立“华彩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队,给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开文化体验课,为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提供了体系化的文化教学实践机会。积极引导同学们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专题社会实践,帮助她们联系指导老师,有多支社会实践队伍获评山东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
在一次结编主题的“华彩课堂”,马艳妮设计了一个五福书签的教学内容。五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典型的概念,在这次课程的启发下,她为学院“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对应设计了有学院特色的雅称:崇德、善学、康宁、尚雅、克勤。这些名字恰巧跟同学们的专业所学有关联。
“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是马艳妮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这组诞生于“五福书签”的新名字切实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践行者,即有意义,又有意思。
在策划过程中,这样一个小小的创新点后来被不断延展出不同的生命线,构成国际教育学院“五育并举”教育新路径。
——崇德向善,构建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打造了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丝路拾贝”文化驿站等十余个具有独创性和美誉度的品牌活动,形成了人人争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善学求真,打造汉语国际教育“知-行-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办“阅读与思考”系列读书分享会、科研启蒙沙龙,培养学术创新能力。
——健体宁心,推进学生体育锻炼和美育熏陶常态化。
——博文尚雅,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展现”。“和合你我”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活动获评山东大学“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示范项目,该项目培育作品“唐诗里的中国”获评山东省中华传统诗词吟诵大赛三等奖;国际学生沙力在第二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中获留学生组全国一等奖。
——躬身克勤,丰富校内劳动育人实践项目。马艳妮和学生们在学院开辟了一小块空地,取名“卓耕园”,大家在里面种种花、种种菜,亲手播种、翻土、施肥,看着小苗一点点长高,生命的厚度也在一点点积累着。
在马艳妮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她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山大遇见最美好的自己,走向最期待的未来。
对于性格内敛、专注力强的学生,她就鼓励他们尽早跟着导师进课题,在本科阶段打好科研基础。2019级本科生王雨心在本科阶段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发了核心期刊,今年保送了北大。
马艳妮带的第一届本科生——2013级本科生,全班30人,有21人考上了研究生,其中有3位考上北大。
2014级学生雷海玲在参加课外英语补习时被骗,马艳妮陪着学生去跟对方交涉,用法学专业知识与对方据理力争,帮其挽回了一笔经济损失。这次经历让雷海玲更信任自己的辅导员,也让她喜欢上了老师所学的专业,本科毕业后,她选择了去法学院深造,目前正在攻读法理学博士。
由16个人组成的2020级本科生班,是学院人数最少的班,也是学院第一批配备本科生导师的班级。同学们学术科研入门早,老师带领他们做科研,参加学术会议和论坛。在马艳妮和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班级学风建设特别好,每年学生会换届、社团组织选人时,马艳妮都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在勇敢地去争取和尝试自己心仪的岗位,多维度锻炼成长。每位同学都是都是斜杠青年。这个班级今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先进班集体。
这个班的徐文玉,一入学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在学业方面有所疏忽,第一学期的成绩不理想。在马艳妮引导下,她渐渐了解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学习方法和评价特点,明白了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点,要学会探索式地学习。第二学期她就在班级排名第二,目前是学院学生会主席、班长。
学生刘骥在妈妈眼里是一个特别有主见的孩子,可是学业上的重大决定她总愿意听一听马老师的意见。马艳妮知道刘骥有出国深造的打算,便指导她和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就出国深造做了一个专项调研,在完成这个小组作业的同时,刘骥也进一步明确了大学毕业后要去哪所海外高校继续深造的学业发展规划。对于是否参加牛津大学交换生项目,刘骥信心不足,马艳妮给她打气:年轻就要敢于尝试,相比较日后遗憾与世界顶级学府失之交臂,是不是曾经为之奋力拼搏过更加坦然?今年12月,刘骥成为山大入选牛津大学交换生项目的四位同学之一,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她的心中时刻装着学生
“谈到‘导导’,我们有说不完的话。”牛万一口中的“导导”就是他们的辅导员马艳妮。最初,牛万一以为素未谋面的马艳妮是位“年长”的老师,但没多久,她突然发现刚入校与自己聊得很好的那位“学姐”居然是马艳妮!
由于有“密室逃脱”项目的成功经历,马艳妮发现牛万一身上有创新创业的潜力。当遇到创业创新方面的消息时,她就专门推送给牛万一,鼓励她多做尝试,并向她传授学长学姐的成功经验,让她树立信心,大胆地去冲一冲。在马艳妮的鼓励和指导下,牛万一今年获得了公益未来 美国银行青年发展项目全国总决赛优秀奖的好成绩。
“在我的大学生涯中,马老师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我、温暖了我。”学生庞可卿说。庞可卿家庭条件不算好,性格比较内向,刚入校时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目标。马艳妮感受到她的迷茫,在大一寒假时主动提出开车送她回家,和父母面对面沟通孩子在校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在车上,马艳妮对庞可卿说:“刚进大学比较贪玩很正常,但不能四年都这么度过,要想好自己以后到底想做什么?”庞可卿花了一整晚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并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保研。庞可卿说:“我觉得,今年我能保研成功,得益于马艳妮老师的点拨。当我学习生活中情绪处于低谷或遇到挫折时,她会适时来支持我、肯定我、鼓励我,让我大胆地往前冲,做我坚强的后盾。当我参加学校‘榜样的力量:自强之星’竞选时,马老师给我讲要如何去准备、如何去答辩,也正是因为她我才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长。”
同学们的毕业去向,马艳妮非常关心。无论考研(保研)、就业还是出国,她都会和同学们倾心交流,引导她们找到自己适合的未来发展方向。马艳妮还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同学们就业搭建平台。
不只是学业上,2016级一名学生家庭发生变故时,马艳妮老师关心她的心情,了解她的需求,并尽己所能地帮助她解决有关问题,让她得以安心学习,虽然毕业了,遇到难事儿她还是会首先想到打电话给马艳妮老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要遵循认知规律。如何能让有意义的事办得有意思,让青年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热情,马艳妮面向全体学生发起了“光影看中国”新四史学习接力挑战活动,选取《建党伟业》《厉害了,我的国》《大江大河》《山海情》四部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通过荧幕故事带领学生一同走过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配合推出观后感合集,上线观影小测验、新四史答题挑战赛等,给同学们搭建了轻松有趣学四史的平台。同学们说:“和马老师一起组织策划的活动总能让我们感觉特别有意义、有收获。”
“做辅导员是一个良心活,首先你自己要在思想引领方面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你才能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或者是知心人。”马艳妮结合专业特色在学院公众号开设了一个栏目“丝路拾贝”文化驿站,面向“一带一路”国家,请同学们收集人文、社交、自然风情等,然后以多语种方式传达给中外读者。在收集整理推文主题、翻译推文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关心国家时政外交,认识青年学子的时代担当,培养同学们的公益服务精神。
她鼓励指导同学们参加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党史微课大赛、高校思政短视频大赛活动。研究生周妍创作的“百年奋进路 悠悠航天情”获评党史微课十佳作品,还有近十位学生在全省高校思政短视频大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给本科生上“形势与政策”课时,马艳妮总会提前准备一些与生涯规划、学业、就业、考研相关的内容,给同学们做拓展。她经常把时事热点问题拿出来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客观分析、正确看待热点话题。
只要同学们需要,她一直都在
在学生眼里,马艳妮是同学们的“依靠”。她没有周末、工作日之分,一直都在。无论是团支部事务、班级建设还是内心的困惑,同学们第一个寻求帮助的对象都是马艳妮。因为信任她,很多同学都把她的微信置顶。
近距离地了解,是马艳妮“走入”新生内心的法宝。在迎新、军训现场,时常会出现马艳妮的身影。同学们说:“军训时,我们班只有12个人,被安排在一个特别大的排里。虽然我们班人数不多,但我们‘导导’来得最勤,她来时要么给我们拍照片,要么给我们带点水,我们都觉得她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军训期间,她常到学生宿舍了解新生诉求,解决新生刚入校不善于沟通等问题。对于军训期间肚子疼的同学,更是嘘寒问暖,让同学们一入校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她把学生当做亲人、家人,常走入学生宿舍和蔼地和同学们聊天,还常常带小礼物到学生宿舍“串门”,这次是“柿柿如意”小摆件、下次是新上市的小饼干。久而久之,她便和同学们处成了“老朋友”。
疫情防控期间,日常事务的签字盖章成了一大难题。马艳妮深知在保研时及时处理各类文件的重要性,主动在群里提出为学生提供电子签名和盖章,解决了同学们的燃眉之急。
“我觉得当辅导员最大的‘福利’就是会遇见很多年轻人,看到她们的活力、她们的迷茫,你会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你需要保持一个向上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她们,和她们一起成长”,马艳妮说。
自2008年入职国际教育学院以来,马艳妮一直关注学生的动态。“我有一个excel表格,里面整合了从第一届学生至今所有校友的联系方式和就业去向。”如果某位学生来找马艳妮想了解研究生生活或者就业方面的信息,马艳妮就会翻出这个表格,将有相关经历的学长学姐推给前来解惑的学生。这样,学院形成了很好的“传帮带”文化,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说起学生们,马艳妮总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自己收获的温暖与能量出乎意料。她从学生身上获得了对生活的信心,以及年轻人身上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她说:“其实我只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但这群孩子们就会非常的感激,有时候会收到她们写的小卡片,发来的祝福短信,还有一些自己DIY的纪念品,就觉得自己还得更加努力,做得更好,不能辜负她们的信任。”
马艳妮从来都是充满活力、充满热情的。教育事业意义非凡,辅导员工作充实而伟大,而她需要做的,只是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更有意思,让思政教育从大江大河变成涓涓细流,流淌入学生心中,而那激荡起的思维水花,又是一次有意义的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