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通知公告 正文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学工部、武装部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要求,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推动工作紧密结合,聚焦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目标要求,依托资助育人项目,建平台、开课程、办活动,把劳动教育作为“办实事”的发力点,推进劳动教育融合创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发挥传统优势,推进融合创新

持续做好劳动育人资助育人工作

“学生每日工作一两小时,如浇灌花木、打扫房间等,每月给酬5元。”这是1935年3月山东大学《学生工作给酬办法》里的一个规定,通过这个办法,学生既可得到一部分补助,又能受到劳动的锻炼,形成刻苦耐劳的学风。由此可见,山东大学早在八十多年前就确立了奖励劳动、补助困难的制度,开展勤工助学、推动劳动育人,是学校的优良传统。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过程中,学工部、武装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史学习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衔接,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抓手,扎实开展劳动教育、推进资助育人,不断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践行劳动的习惯和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功能,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学工部将勤工助学作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和重要阵地,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功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更多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平台。一是丰富岗位种类。在行政管理助理、教学助理、学校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项目化岗位设置,如劳动实践、学业辅导、技能提升等,每年在全校范围内设置各类勤工助学岗位约3600个,受益学生达6000余人次。二是注重技能提升。通过“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岗中培训—岗后总结”的模式,开展以勤工助学基本知识、办公软件实用操作技能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项培训,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效结合。三是健全考评机制。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要求,优化岗位评价模式,强化岗位育人功能。开发勤工助学工作履历单,让每一位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都能导出在校期间的勤工助学记录,成为劳动实践经历的参考依据。四是传承劳动精神。突出思想引领,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获取相应报酬。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服务学校教育教学事业,深化全校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

优化添翼工程内容设置,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能力素质,自2006年起,学工部开始实施“添翼工程”,探索出了以“心灵力量—阳光生活—学业导航—实践体验—就业无忧”为核心的五大培训模块共30余项培训项目。历经15年改革创新,“添翼工程”已成为具有山大特色的资助育人项目,累计受益学生5万余名,育人成效明显,2019年获评教育部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工部持续推进“添翼工程”创新升级,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机结合,将劳动教育理念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山大美食课”,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学校食堂餐品;开设“中华文化素养培训”课程,通过文化互动与文化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并掌握“茶艺”“编织”“装裱”等传统手工艺技能;开设“应急救护”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急救常识、培养急救理念、提升急救技能;开设“科技创新能力训练”,组织学生走进工训中心,实地体验各类仪器设备,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

推进资助育人项目质量提升,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学工部学生资助中心始终坚持“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都要好”的资助育人理念,依托学院、爱心社团开展资助育人项目,不断丰富劳动教育项目内容。一是提升学生社团建设质量。学生资助中心负责唐仲英爱心社、自强社、真维斯爱心社三大爱心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工作,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劳动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通过“长者学院”“兴趣课堂”以及关爱自闭症儿童、爱心家教活动等志愿活动服务社区发展,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与劳动精神;通过商河夏令营、生源地迎新等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用所学服务欠发达地区,宣传国家、学校资助政策;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走进相关单位、公司实习,锻炼实践能力,感悟劳动精神。二是提升资助育人项目质量。以项目制方式围绕劳动体验、专业实习、就业指导、学业帮扶、科研提升、心理辅导等方向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依托新闻传播学院,设立“新心向荣”小农场,组织学生分组认领责任地,种植瓜果蔬菜,让学生切实经历劳动过程,磨炼意志;依托国际教育学院实施“恒爱行知”培养计划,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提供专业实习机会,积累实践经验;依托管理学院开展就业指导项目“启航成长计划”,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启蒙、技能提升、就业分类指导,组织学生到名企及校友合作企业参观,提升就业能力;开展“星火联盟”“励学破茧”系列学业帮扶活动,如电气工程学院“携手并进,电驾齐驱”项目、物理学院“一路心语”朋辈辅导、外国语学院四六级口语强化辅导、数学学院“知数答理”数学技能提高计划等,鼓励朋辈帮扶,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成绩、责任意识及沟通能力;依托化学与化工学院开展科研提升项目“梦想引航——学术互助大讲堂”,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田园心语”心理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校园院落生态系统建造,在劳动体验中融入心理学、生态疗愈等相关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和生态意识。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并在活动中与资助育人相结合,学校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劳动氛围,激发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这也是“我为师生办实事”的应有之义。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鼓励他们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矢志奉献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征程,也是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建设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价值旨归。

【师生笔谈】

  • 党委学生工作部荆悦:劳动教育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我们强调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提升,更是创新性劳动教育,即创新性实践教育。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不但能练就个人本领,也可以在个人本领施展的同时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实践中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应有力量。

  • 党委学生工作部王振宇:“办实事,解难题,强基础,增本领”可以说是“添翼工程”的真实写照。添翼工程始终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导向定位培养方向,以适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原则,改进旧课程,增设新课程,创新培训模式、完善成长平台;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课程结束后,同学们总是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在“山大日记”栏目中,时常可以看到他们真情实感的课程感悟;经考核,学员总体满意度在90%以上。

  • 勤工助学参与者软件学院本科生高亦慈:我在学校图书馆参加勤工助学,图书馆的工作更像是和不同领域的大师去交流,每次将散乱的书籍放到对应的书架上,都有一种成就感。图书馆外四季交换,图书馆内始终是书香浪漫的春和秋。我们是浪漫和书香的建造者,是所有在馆里学习读书的人的服务者,也是书籍和图书馆最亲密的朋友。见证了那么多爱图书馆、爱学校的人,我们也是在守护一份份的爱吧。

  • 勤工助学参与者管理学院本科生贾欣:不知不觉,我在校史馆做勤工助学讲解员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正所谓,爱她,就要去了解她。在和校史馆互相陪伴的这一年里,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山大的历史,也认识了更真实的山大。我明白了,我爱的不仅仅是一所大学,更是她在那百年悠久历史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点滴努力汇聚大成就,我们一位位讲解员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山大历史,他们之中,有山大师生,有小学生,还有退休老人……而我们,也一步步接近更优秀的自己。

  • “山大美食课”学员经济学院本科生刘婧:下厨做菜,用什么火候、放什么调料、何时出锅,都需要在多次劳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看老师演示的时候很简单,当我自己拿刀去处理面前的食材的时候,因为掌握不好下刀的力量,食材被切得乱七八糟。因此,做菜绝对是实践的过程,看菜谱,看厨师操作,而自己不上手,永远不会炒出像样儿的菜来。融入每道菜的是厨师的尽心,而融入生命里的是谆谆教导和平淡的时光,但是却产生了美妙的味道。

  • “中华文化素养培训课程”学员管理学院本科生刘运娥:喜欢编织课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编织作为一种传统农业社会生活的缩影,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对于我——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编织课带给我的亲切感是最为强烈的。当老师讲到编织的材料时,我可以骄傲地说到,这个我知道!这个我们那儿也有!以至于到后面的实操环节,比起其他同学,我在上手时要快得多。但是可能是因为急于求成,最后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时,我才发现自己的作品显得粗糙得多。于是下课时我找老师要来了一些残料,回到宿舍自己不紧不慢地重新编织了一个小花瓶,这次的小花瓶精致了许多,也让我明白了这门课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真正的意义。

  • 商河夏令营”活动志愿者外国语学院本科生许雅楠:商河暑期夏令营的十天,是我大学生活中难忘的十天。夏令营期间,我们负责自己的生活起居,要上课和备课,做好卫生工作,照顾好白天在校的学生们。这些任务并不轻松,但是也正是这充实的劳动日常,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感,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和满足,在奉献中成长。这十天,我们为当地的孩子播下梦想的种子,他们看到了更大更美的世界,而我们也收获了温暖与感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想,这是对每一个志愿活动的最好诠释。“得诸社会,还诸社会”,我们都从这个社会中得到过帮助,也应该努力去回报这个社会。

  • “长者学院”活动志愿者药学院本科生胡静叶:作为一名参与了五次“长者学院”活动的志愿者,看着一群年长却仍然饱含热情和求知欲的爷爷奶奶们在手机小课堂中坐在桌子前边听讲述边操作,碰到稍复杂的甚至还会记笔记,一遍没有记住就两遍三遍尝试;在小合唱中一字一句跟唱学习,有唱不下来的地方就一个音阶一个音阶地记忆时,我无比感动。我享受为他们服务的过程,也钦佩他们认真积极的态度。“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他们如此,吾辈青年亦然,也当满怀希望与勇气,去迎接每一份挑战。

  • “兴趣课堂”活动志愿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周佳宁:在这次“跟着歌曲学党史”兴趣课堂中,我带领洪家楼小学四、五年级的同学们在欣赏四首不同时期的革命歌曲的过程中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领略革命先辈为了党和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感。通过这次课程,我不但收获了传授知识的满足感,更感受到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要将党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希望未来我能带着坚定的责任感继续走下去,努力帮助更多的人。

  • “新心向荣”小农场参与者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代鹏:在技术组每一株植物的习性都被掌握,我们需要深刻把握每一株作物的长势,并及时向大家反馈,为大家提供参考,保障小农场中的每一株作物都有成熟、收获的一天。在一次次的劳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不易,在未来的活动中,我会更加努力更加积极,认真地体会马克思口中的“生活的乐趣”。我们相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终将盛开幸福的花,结出收获的果实。

  • “新心向荣”小农场参与者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万钊廷:每次去学院,无论做什么,都要去小农场看一看,这慢慢变成了我的习惯。作为一个城市生养的孩子,柏油封住了呼吸的土壤,超市里无土无尘的瓜果蔬菜填满了我人生的前二十年。看着小农场里茁壮生长的作物,我感受到了希望和力量,更充满了干劲,懂得了劳动的伟大。

  • “田园心语”心理实验室参与者电气学院本科生周钰钧:今天是5月22日,一个阳光明媚,值得我自己铭记良久的日子,这一天我以劳动的方式,讲述我与一小块土地的三小时故事,以此方式,也向刚离世的,与土地有着一生友情的袁隆平院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 “田园心语”心理实验室参与者土建学院本科生刘松源:为心理中心建造一片花园,从整改土地入手,一直到种植,施肥,还有雨水收集,木艺制作,全部由学生来完成。这里人流很少,更有一份世外的宁静,看似冷清,里面的工作却富有意义。利用基本的材料和工具,融入大家的想法和创意,打造一处理想中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