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寿伟,山东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智能康复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副院长。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主编规划教材3部,主编《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指南与共识》《脊柱康复》《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颈椎病非手术治疗》《康复医学临床手册》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2012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7年获中国科协“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被授予“山东省创新能手”称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项。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21年,

暖心仁医 人文关怀是最好的治疗

齐鲁医院康复中心病房位于东院区,走进宽敞明亮的康复大厅,里面摆放着先进的智能机器人和各种康复器械,不同于其他病区,患者们都在积极地“运动锻炼”,有的在家属的搀扶下行走,有的坐在轮椅上,有的躺在病床上,都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努力认真地进行着康复训练。

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碍者。任何人都可能在生命中某一阶段需要康复服务,如在疾病、外伤、手术之后,或因衰老而导致功能退变之时。“其他临床医学以疾病为导向,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导向,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他们重返家庭和社会为目的。”康复中心主任岳寿伟教授这样介绍到。

康复中心大部分患者住院时间长,脑血管病、偏瘫、关节炎、肌肉萎缩、骨折、肢体残疾等,要经历艰难繁重的康复训练,严重的患者往往无法胜任原有工作,生活、社交受到巨大影响,面对打击,心情低落,失去信心。所以除了康复治疗,康复中心的医务人员还要担当起“心理医生”的角色。

2019年,岳寿伟教授接诊了一位跟腱断裂的初中小患者,来院时她已经在家休学8个月,家人十分着急。她的妈妈告诉岳寿伟,由于跟腱断裂,孩子留下极大的心理阴影,总是担心跟腱再次断裂,就再也站不起来了,于是不敢活动,天天躺在床上,眼看着一天天颓废下去。岳寿伟教授诊疗后发现,孩子身体上其实已经恢复了,更多的是心理问题,他和团队积极开导,一遍遍向小患者讲述肌腱的原理、康复知识,悉心关怀安慰她,同时配合康复训练,鼓励她勇敢迈出脚步,终于,不到1个月,她再次站了起来,并且重返校园。

“很多时候,康复不单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我们医务人员要重视他们的心理情况,给予人文关怀,重新点燃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岳寿伟教授这样说。

刻苦钻研 攻克康复难关

顽固性吞咽困难曾是困扰康复界的一个难题,一直没有特别有效的处理方法。2016年岳寿伟教授接诊了一位只有13岁的吞咽困难小患者,因小脑肿瘤累及延髓,术后出现吞咽困难,到医院时已经5个半月无法吞咽,所需的营养只能靠鼻饲打进胃里。康复科先前也接收过类似吞咽困难的病人,在常规训练无效的情况下,最终不得不采取了胃造瘘,这成了一个难题长期盘绕在岳寿伟心中。

经过查阅资料、反复琢磨,岳寿伟教授考虑可以将肉毒素注射到环咽肌,从而缓解环咽肌痉挛的问题,进而就能够恢复吞咽。颈部结构复杂,重要动脉、神经多,穿刺危险性大,食道位于气管和颈椎之间,如何精确定位成为关键。为此,岳寿伟查阅了大量资料,先后咨询了解剖教研室、麻醉科、喉镜室等多个科室的专家,最后确定了治疗方案,创新性地采用球囊造影联合CT引导行环咽肌肉毒素注射治疗,有效缓解环咽肌痉挛,解决了顽固性吞咽困难问题。这一治疗方法创伤小,治疗效果明显。

目前,已有来自北京、辽宁、江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的吞咽困难患者慕名前来治疗并康复出院。岳寿伟教授已应用该注射技术为50余例顽固性吞咽困难患者解除了病痛,让他们拔除了胃管,免遭长期留置胃管或胃造瘘的痛苦。该项治疗技术已作为封面论文刊登于2017年第9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撰写的病例疗效观察相关文章在吞咽障碍经典期刊Dysphagia发表。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岳寿伟教授也有“绝招”——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钻研和创新,岳寿伟教授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创新性地应用断层解剖技术研究快速牵引,该研究改变了多年来“人工拉压复位法(快速牵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住院治疗的传统做法,只需门诊观察1小时即可,极大地方便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多数病人只需一次治疗,效果良好。

快速牵引治疗的断层解剖学研究还更正了既往“椎间盘复位”学说的假说,在基础理论和治疗方法上都实现了创新。治疗的评估标准和疗效分析发表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核心期刊。此治疗方法和快速牵引的治疗参数已被写入多部、多版教材中,被国内千余家医疗机构采用,在国内腰椎间盘突出症快速牵引治疗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

不畏危难 奔赴地震灾区

在地震伤员救治的现场上,也活跃着康复师的身影,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他们身先士卒,奔赴灾区。汶川地震发生后,398名地震伤员转入山东省,为了使地震伤员尽快得到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岳寿伟教授和团队成员与时间赛跑,仅用4天4夜的时间,几乎不眠不休,饭也只是随意扒拉两口,以最快的速度为每一位伤者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日夜来回穿梭于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地,进行巡查指导,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及时雨般的康复治疗,减少了受灾人员并发症及残疾的发生率,让更多人了解到康复医疗的作用。因为地震伤员康复指导工作,岳寿伟教授不得不推迟了赴丹麦奥尔堡大学的访问学者计划,到达丹麦后,奥尔堡大学的学者们对岳寿伟教授在地震中的救助表示了钦佩之情,称赞“他做了全世界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发生地震。27日,时任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同志带领工作组,赴现场考察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要求继续全力救治伤员,并全面开展震后伤员康复工作,降低致残率。卫计委医政司当即决定,抽调两名康复医学专家前往地震灾区开展康复筛查及指导工作,岳寿伟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山东省派往雅安震区的首位医学专家。

抵达灾区后,岳寿伟教授立即带领康复筛查专家组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时间紧,任务重,在持续8天的康复筛查指导工作中,专家们冒着余震及山体滑坡的危险,马不停蹄地赶赴各家医院。岳寿伟教授带领的康复筛查专家组辗转于乐山、雅安、芦山等灾区的多家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共筛查伤员240余名,评估伤员病情,指导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圆满完成任务。

开拓进取 推进康复医学发展

岳寿伟教授自2001年任康复科主任以来,致力于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科室从原来8人的理疗科,发展成为具有116张床位、100余名工作人员的现代化康复中心,开展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脊髓损伤康复、运动损伤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等,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带领团队在骨科、神经科、重症科、儿科等各专业科室开展早期康复介入工作,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日,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了住院期间的并发症,提高了各临床科室患者满意度。这种早期康复介入模式曾在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被介绍。

在岳寿伟和团队的努力下,康复中心2013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中,科室排名为全国第四位。2019年其骨科康复专科获批“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2020年被山东省发改委认定为“山东省智能康复工程研究中心”。

此外,岳寿伟教授还担任山东省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及山东省康复医学会会长,积极推动山东省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国内尚无经验可参考的情况下,他积极探索,克服困难,多次与卫生行政部门沟通,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康复技能大赛、康复治疗技术培训、康复医师转岗培训等工作,并将培训经验推广到全国。目前共培训康复医护人员和康复师等4000余名,所制定的培训方案被原国家卫计委及许多省份借鉴,提高了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他还多次参加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组织的会议、文件编写及调研指导等工作,受国家卫计委委托,齐鲁医院康复科起草了康复专业全部的20个临床路径,牵头编写了《中国腰痛康复指南》,积极推动全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岳寿伟不忘初心,牢记医者使命,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在患者艰难而漫长的康复路上,帮助他们跨越功能障碍的沟壑,点亮病伤残者的信念,重铸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