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丨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刘国亮:培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拔尖创新人才

发布日期:2023-06-30   浏览量:>  

本站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强调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更是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一贯要求。我们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才能有效打通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堵点淤点难点,找准根源和症结,确保每个问题都有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并从中不断探索建立与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和山大风格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先行先试,主动创新。立于时代潮头,我们凝视思索着“高质量发展”“拔尖创新”“三位一体”“自主培养”等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关键词,每份嘱托都蕴涵党和国家对新一代科研学子的殷切希望,每个概念都内嵌着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我们愈加感到,前进的脚步,必须兼顾“顶天”与“立地”两个方向,同时肩负追求卓越与扎根中国大地的责任。

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和战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党的重大理论创新,鼓舞和提醒着我们,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语境下,做好研究生教育的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要探索出一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强国之路。

首先,什么是中国式的研究生教育?我们尝试总结了六大原则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底色。“立德树人”揭示了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原则问题、公理问题。研究生在工程实战现场承担科研任务,边学边干边成才。各学科专业都要探索怎样打破社会与大学边界,把国家需求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创建真正的“大思政”格局,让立德树人的底色照亮科研探索、学科专业发展之路。

第二,以服务国家为导向。“国之所需,吾之所向”,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表达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属性。中国式的教育强国,永远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急国之所急,为民之所需的教育。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近年来,山东大学优先满足国家急需学科招生需求面,开设10余个国家急需学科专项领域;博士生招生计划的93%用于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博士生新增计划的70%投入到新增国家级人才和国家重大项目招生,服务国家的战略导向越发鲜明。

第三,以体系融合为基础。随着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变化,其体系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产业、行业等各个方面的力量都融汇为研究生培养的要素。“融合发展”作为山东大学六大战略之一,融合的对象是谁?融合的方式是怎样?还需要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统筹和利用多方资源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入的思考破题、系统的规划设计,以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第四,以超常布局为突破。“超常布局”是高等教育模式的守正创新,相信我们一定能培养自己的大师,表达培养拔尖急需人才的自主和创新属性。学校以超常规、高标准之力推进培养方案改革,以一级学科为基础,重点关注基础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人才高质量培养研究;聚集了“高峰-高原-高地”梯次式研究生培养专项势能;交叉学科导师团队育人持续深入,今年新增零磁医学创新研究团队,组成科技前沿探索新矩阵。

第五,以研博细分为路径。细分标准、分类培养,是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专业属性。我们要梳理好本硕博各阶段能力素养培养任务,设计好学段分流与长通道机制,掌握专业分类与交叉融合的辩证关系,建立“科研-应用”多元人才观。还要借助数字化信息化平台,把培养过程升级细化,精细描绘师生导学流程,精准监测研究生各个时段成长中的培养质量。

第六,以国际典范为追求。有了世界视野,就有了民族意识;有了古今中外的比较,就有了现代化的追求。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要培养真正具有全球视野、人类关怀的国际公民,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自由行走。我们要汇聚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样板,率先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国模式,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并致力于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拔尖人才。这是我们踔厉前行的模板,我们将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奋进。

接下来,如何才能做好中国式的研究生教育?我们认为,要全面提升自主培养质量,在下一步工作中重点瞄准四个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

第一,瞄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致力于建成具备世界一流学术水平、集聚全球顶尖大师、培育基础理论雄厚、创新思维活跃、创新能力一流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区和创新高地。我们将以中心建设为切入点,打破常规招生方式,多渠道发掘优秀人才;实施长通道、优生态、国际化特色培养过程;创新自主评价和动态考核环节,以探索建设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营造基础研究学术新生态。

第二,瞄准应用学科领军人才培养。目前,我校正在全力推进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工作。学院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工程硕博士联合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视野、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卡脖子”问题的高层次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我们将以学院建设为切入点,实现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构建“全链条设计、全要素配置、全过程培养”的校企联合培养实体平台,探索应用学科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支持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三,瞄准交叉学科复合人才培养。当前,研究生院与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部正在共同谋划开展学科交叉中心建设。中心将遵循“需求导向,育人为本;高端引领,交叉融通;改革驱动,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以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以问题导向的交叉研究为依托、以知识互补为特性的多学科导师团队建设为基础、以组织方式更新和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家级科研育人平台。我们将以中心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探索多学科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将学科交叉中心打造成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创新人才的供给库。

第四,瞄准人文社科杰出人才培养。山东大学自2021年起招收中华传统文化专项联合培养研究生,到2023年规模将增长至300余名,学科范围扩展到11个文科学院。我们聚焦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儒学研究走向世界这一宏伟目标,在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儒学研究传播高地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专项研究生的培养也将成为切入点,支撑学校探索人文社科杰出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最后,做好中国式的研究生教育,全面提升自主培养质量,同时还需要做好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做好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协同推进研究生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新格局。学校自2020年起坚持系统安排,层次递进,已完成三个阶段研究生课程思政立项建设工作;坚持全面覆盖,不断优化,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坚持靶向发力,聚焦特色,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研究生科研和实践各个培养环节。

第二,做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工作。我们在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自主培养和国际化这个关系,做好人才国际化培养工作。当前,我们依托国家公派、学校公派、校际交流、政府及社会选派、硕博士双学位等渠道项目,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境外留学,不断推进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未来,也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共同发力,不仅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交流互通;更要积极在海外发出中国声音,持续扩大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第三,做好研究生数字能力提升工作。我们要深入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战略规划,努力抓住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契机,在培养学生数字素养方面抢先手、占先机,打造研究生数字能力提升新框架,争取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换道超车。下一步我们也将不断探索对研究生全阶段培养环节进行数字化模拟,对研究生数字能力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对研究生进行全维度精准画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全面引导和加强研究生学业全过程规划、监督、管理和分析,助力学校实现对研究生的精细化培养和个性化指导,将数字素养全面打造为研究生的基本素养。

时代如此,使命在兹,研究生教育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心怀“国之大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准确、更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供稿单位:研究生院   作者:刘国亮   责任编辑:傅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