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简报(第二十八期)

发布日期:2023-08-04   浏览量:>  

用好主题教育调研成果,做好“顶天立地”大文章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卡脖子’关键问题,做“顶天立地”科研,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形成了“党委统揽、总体谋划、内外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从实验室基础研究成果到工业化应用开发的创新引领、协同攻关之路。近五年,实验室新立项横向项目108项,总经费近7500万元,其中百万以上项目19项,千万以上项目2项,成果转化合同额近3700万元。今年以来,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实验室与济南、青岛两地政府洽谈,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和生物谷;深化茅台集团、万华集团等重点企业的合作,达成合作意向金额超3000万元。主题教育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生态的成效不断凸显。

强化前瞻布局,持续输出高水平科技成果。生物制造是未来各国竞争的制高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借由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契机,实验室调整研究方向,向生物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微生物集成技术发起攻关,注重理论的原始性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研发,为成果转化提供持续稳定的源头供给。在Red/ET基因编辑技术,纤维素酶、木聚糖酶、P450酶等芯片级酶制剂及其生产技术方面持续突破,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打破了国际封锁,在实现我国基因育种领域核心技术和酶的完全自主可控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部分核心材料的“自由”,避免了“断种”和“酶芯卡脖子”风险。以Red/ET基因编辑技术为例,张友明教授团队利用该技术支撑的“新型固氮杀虫杀菌的微生物菌剂的生产工艺”项目在青岛蓝谷转化投产,带动新增投资1.3亿元,厂区建成后可年产2万吨各类农用生物菌剂,产值达5亿元。该型菌剂创新性地在农用生防菌中附加了生物固氮能力,在我国盐碱地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包括中央媒体在内的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设立专职机构,构建高效运行新机制。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在全校各二级单位中率先设立了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心,设置1名专职副主任(副院长)负责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并组建了一支由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技术转化服务队伍。中心设立以来,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开展常态精准对接工作,与济南、济宁、东营等地市开展专场科技合作对接活动,持续推进科研人员“走出去”,向政府、企业进行科技成果推介和展示;同时将地方政府和企业“请进来”,实地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越基础设施,并与各学术团队和课题组开展实质对接。构建了科学研究、专利管理、成果转化、产业化与投融资全链条服务体系。

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实验室以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为契机,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制订《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奖励办法》《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员分类考核办法》《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聘期考核暂行办法》《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职称评定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直面科技成果评价和转化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明确了基础研究成果以同行评议为主,推行代表作制度;应用研究成果主要评价是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系统解决方案,把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标准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构建了具有微生物特色的评价制度体系。

校地合作新型研发机构,建立“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2020年,实验室与济南历下控股集团签署共建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协议,为在生物大分子药、细胞药物、人源化抗体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打下了基础,为建成立足济南、辐射周边各省、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生物大分子药物孵化及产业化基地奠定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实验室正与济南市科技局、济南市中央商务区合作积极推动构建概念验证平台、中试示范基地以及科创金融共同体,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形成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大分子药的成果转化工作主要布局在济南,以抗感染和抗肿瘤等小分子药为主的技术转移转化则主要在青岛完成。目前实验室与青岛蓝谷共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体”的协议正在签订过程中,计划建设总投资约5亿元,面积约1万平米的技术研发中心及中试中心,服务产业创新孵化,引进10家以上龙头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及相关中试生产项目,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这种“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被形象的比喻为“沿途下蛋”的产研对接新模式。该模式打造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在空间上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平台,打破了“从0到1再到10”的产业孵化时间壁垒,健全了济南和青岛生物产业领域的创新生态链,为山东省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

产研共建联合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产业关键问题。实验室与茅台集团、青岛啤酒、华大基因、阜丰集团、华熙生物、福瑞达集团、易邦集团、蔚蓝生物等生物科技领军企业共建了24个联合实验室,构建了产业链上下游和区域科技合作的立体网络布局。联合实验室采用“企业出题—实验室与企业联合攻关解题—成果与资源双方共享”的开放合作模式,在共建企业和实验室同时挂牌。鼓励实验室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兼职,建立柔性引才和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双方资源开放共享,利用企业的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收益进一步提升实验室中试条件。在这一合作模式的带动下,林建群教授团队与广西森合集团共建绿色冶金技术研发中心,针对矿物浸出,废水废渣处理等微生物冶金各关键环节,构建绿色环保提金全流程工艺;李盛英教授团队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进行基于深海微生物基因集的功能酶挖掘,协同开展对深海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王禄山教授团队与青岛啤酒集团协同开展啤酒发酵关键生物学问题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了以青岛啤酒为代表的青岛传统生物发酵行业的长远绿色发展;祁庆生教授团队与华熙生物合作开展了微生物合成β-胡萝卜素、虾青素、唾液酸等技术攻关……联合实验室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开展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及相关的产品开发,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发挥了高校人才资源优势,破解了企业引才难点问题,达到了双赢目的。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继续坚持以学促干,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科技强国实践,为加快建设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