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法学院“同心筑梦,万语同心”赴新蒙青宁湘鲁粤共探中华文化符号实践团走进吴忠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探寻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与回族文化等多民族文化符号的交融共生之道,用青年视角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吴忠故事。
盖碗茶里品“特色”:吴忠早茶里的回族味道与四方和合
清晨,黄河岸边的吴忠市利通区茶香氤氲。山东大学法学院“同心筑梦,万语同心”赴新蒙青宁湘鲁粤共探中华文化符号实践团来到这里体验吴忠当地的特色早茶。
团队成员围坐在桌前,捧着热气腾腾的盖碗茶,品尝羊杂、馓子、油香、烫面油饼等回族特色美食。盖碗茶每天凌晨三点就要开始备料,清晨七点茶碗上桌,盖碗“叮”地一声轻响,茶汤冲开富硒红枣、枸杞、桂圆与茶底,氤氲水汽里浮起的是吴忠人民的“百年私语”——日子的甜、土地的厚、人情的暖,都揉进了盖碗,成了岁月秘辛。茶汤只是序章。吴忠的“早茶”在冲茶过后才正式拉开序幕:羊杂——选自盐池滩羊,下锅前用冰水反复“紧肉”去膻,出锅时撒一把本地小茴香,汤清味醇;馓子——回族面点师用鸡蛋、菜籽油、花椒水三和面的“筋道密码”,拉出的金丝能在指尖回弹三次不断;油香——发面里兑入少许宁夏平原的冬小麦粉,汉族面点师改良的“二次醒发”让圆饼鼓胀如月,入口酥而不碎;烫面油饼——七成开水、三成滚油烫面,擀成纸薄,撒芝麻、葱花、秘制胡麻油,回族师傅“单手提饼、三秒过油”的绝活让饼皮起泡如云。一口羊杂、一口油饼,再抿一口盖碗茶,咸鲜、酥香、甘甜在舌尖层层递进。桌上热气腾腾,分不清哪道褶子是传承的印记,哪缕麦香是交融的痕迹。就像这桌上的茶与饼,早把“你”和“我”泡成了不分彼此的暖,在晨光里蒸腾出一团和气。
小小的方桌,从不是技艺的比分,反倒成了日子的粘合剂。你添一勺民族的香,我加一撮生活的甜,最终熬出的,是吴忠人最踏实的人间烟火,是各族儿女把日子过成锦绣的模样。吴忠人用日子酿出的故事,字里行间,全是“我们”。
博物馆里读“互嵌”:从移民史诗到共同家园
结束早茶体验,团队来到吴忠博物馆。从北朝粟特人墓葬石门,到清代“回儒”合译的《天方典礼》,一件件珍贵文物串联起“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宁夏篇章。在讲述移民故事的展厅,一张张红寺堡扬黄灌溉工程老照片吸引同学们驻足:上世纪90年代,来自西海固的回、汉群众在亘古荒原上并肩修渠、一起打田埂,而如今这里已崛起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博物馆内的“红色吴忠”展厅,团队了解到了许多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回汉军民一家亲”的故事。回汉支队用过的步枪、三军会聚同心城的合影……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故事。博物馆还播放着“红色历史纪录微电影”,将静态展陈转化为动态课堂,引导团队成员在历史纵深中体悟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入青春动能。
当历史文物开始说话,民族团结就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我们可触可感的共同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读懂“知其然”的表象——看见不同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交相辉映;更要参透“知其所以然”的根脉——明白这份共生是历史的必然、人心的所向;最后抵达“知其所必然”的信念——坚定唯有同心同德,方能行稳致远。
下一步,团队将持续用青年视角、青春语言,在宁夏的黄河岸边、贺兰山麓,在每一处承载着共同记忆的土地上,续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旋律更加嘹亮。
牛家坊里看“融合”:民俗飞出幸福歌
团队走进利通区牛家坊民俗文化村。探寻农耕根脉,共叙团结故事。在牛家坊民俗文化村中的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农耕民俗文化体验区,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我国几千年农业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深厚的农耕文化,也在这里聆听到了许多农耕民俗文化中的民族团结故事。牛家坊的“牛”,既是耕牛,也是“扭”成一股绳的民族情。一头牵着祖辈耕耘的烟火,一头拴着各族相依的暖春。在牛家坊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存放着一台清代回族、汉族工匠共创的“屯耕耧车”。团队成员一边观察耧车结构,一边聆听“同耕一块田、共修一条渠”的往事。博物馆内300余件展品中,近三成由回、汉多民族群众联合捐赠,每一件器物都在诉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结佳话。
牛家坊用农耕文化滋养团结根脉,用现代服务擦亮产业名片,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样本。在这里,一粒粒种子跨越民族与时代的土壤,共同长成枝叶交错的参天大树;在这里,古老犁铧与现代业态同频共振,把“共同耕耘”写进乡村振兴的每一寸肌理。牛家坊用看得见的丰收、摸得着的幸福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感、可及、可持续的共富之路。当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服务的创新活力交汇,便汇聚成新时代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磅礴力量,在塞上江南绘就一幅“石榴结籽心连心、稻麦同熟共繁荣”的壮美画卷。
“返家乡”里聚“合力”:青春实践赋能家乡故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团队在开展活动期间,获得了当地的大力支持,为实践开展注入了强劲动力。7月份,金凤区2025年夏季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由共青团银川市金凤区委员会、金凤区人才工作服务中心主办,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发挥地方团委“生源地”优势,引领青年学子返回家乡参与社会实践,为家乡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团队成员积极响应活动号召,张静宜作为大学生返家乡志愿者参与其中,她表示:“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共同的家园’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在银川的调研实践,能得到当地相关部门各方面的支持,让我们得以顺利地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真切触摸宁夏的民族文化与发展变迁,也让我们更有底气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故事。”当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巧妙融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资源,不仅为团队的调研采访等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助力团队更高效地完成实践任务,更让团队成员深度浸润于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发展热潮之中,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黄河九曲,沃野千里;贺兰巍峨,稻菽金黄。吴忠的早茶香气、博物馆里的老照片、牛家坊的农耕民俗文化,共同讲述着吴忠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民族文化。贺兰山下黄河岸,各族人民心相连,民族团结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每天发生在身边的点滴。黄河依然奔腾,贺兰依旧巍峨,而“各族人民心相连”的故事,正像这方水土里的稻穗——年年抽穗,岁岁金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