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从齐鲁大地到闽粤边疆,从非遗工坊到民族社区,山东大学250名同学组成29支实践队伍循着文化脉络、踏着乡土足迹,追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故事,在文化寻根中厚植情怀,在交流互鉴中凝聚共识。这场遍布山河的实践行动,是青年学子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诠释,更是以行动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赤诚答卷。


溯脉寻根,在文化传承中筑牢家园根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家园的灵魂。各实践队伍深耕文化沃土,从历史深处挖掘精神密码,让中华文明的根脉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活力。国际教育学院幸福实践队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了解历史发展,学习制作技艺,开展授课活动,在凹凸纹理间触摸千年匠心,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艺术学院“琉光瓷色”调研队奔赴“陶瓷之乡”淄博市,深入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山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现状与淄博陶瓷文化,直面非遗传承中“守艺”与“创新”的现实课题,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思考;历史学院“莒光探微”实践队扎根莒县文化沃土,梳理中华文明根脉,以专业视角实证“莒地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增添青春注脚;基础医学院“青筱筑梦”实践调研团用孩童视角,梳理筱筀村特色文化,形成一份份色彩明快的宣传单页,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深入人心;生命科学学院寻根·宁韵行团队探寻宁夏建制沿革与五市发展,在博物馆了解民俗与革命历史,体会各民族血脉相连、同心同德的深厚情谊。


交融共生,在民族互动中厚植团结力量。“中华民族一家亲”是“共同的家园”最生动的注脚。各队伍深入多民族社区、开展民族活动,以交流促理解,以共情筑同心。电气工程学院“九州寻薪火,E映石榴红”实践队奔赴济南多个社区,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开展民族文化趣味课堂、民族文化调研、民族文化宣讲等活动,互动中讲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助力黔行”志愿服务队深耕赫章彝族文化,学非遗、讲非遗、“新”非遗,并在“台盟中央帮扶赫章20周年”中献礼彝绣作品,在一针一线中连起两岸同胞情,为筑牢中华儿女心手相连的家园底色贡献山大力量;法学院“同心筑梦,万语同心”实践队奔赴新疆、宁夏,记录文化交融案例,感悟多民族文化符号交融共生之道,用青年视角讲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家园故事;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清河泺源”调研团聚焦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走访调研清真寺、民族宗教事务局,采访回民小区老居民,形成“‘泺源回民小区’在社会结构上并非完整的社区”的判断,为“共同的家园”建设提供基层样本;药学院青羽共济同心队以博物馆为起点、以课堂为阵地,绘制手印画,传递出“共建共享”的集体愿景。

青春担当,在实践服务中书写家园新篇。“共同的家园”既要守护,更要建设。青年学子以专业所长赋能地方发展,让家园情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文学院“共同家园·沂路山海”支教调研团扎根沂水县,既推广普通话、帮扶教育,又挖掘中华文化符号,提炼“非遗+文旅”“推普+产业”的实践经验,供县域参考,让高校智慧融入地方发展;外国语学院“古墨新砚·梦溪今声”实践队将镜头对准田小龙老师翻译《梦溪笔谈》西语版的故事,研读原文、对话译者、制作视频,致敬学者耕耘,展现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自信,让“家园故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经济学院“红创黔音”实践队深耕龙吟镇、边饶镇、长流乡三地红色资源,推出沉浸式剧本杀《烽火黔行》,举办“红歌传情”双语音乐交流会,将红色元素巧妙融入传统蜡染工艺,设计出一系列兼具革命精神与民族审美的文创作品,既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更让红色文化成为联结“共同家园”的精神纽带;“岐黄之光·守护罕见”实践团深入解读传统中医药文化,深挖中医药在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新路径,为罕见病治理注入独具特色山大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