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校园动态

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朱军来校作“文学与纪录片创作”讲座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年09月26日

[本站讯]9月25日晚,文学院在知新楼举办“文学与纪录片创作”新杏坛讲座。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朱军团队负责人、高级编辑朱军担任主讲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兵主持。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杜泽逊,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咏梅教授出席活动。上百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马兵表示,文学与纪录片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文学在纪录片创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纪录片创作又存在其独特特点。他希望能够借此次讲座探讨在当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下纪录片创作的思维途径、呈现方法以及传播的新方式。

讲座中,朱军从文学与纪录片两种叙事形式的异同出发,深入探讨了二者在题材选择、主题表达、创作手法与传播效果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她以纪录片题材分类为始,阐述了纪录片与文学存在相似的题材如纪实类、历史类、自然类、文化类等。在讨论主题与价值观时,朱军通过《孔府档案》《齐鲁家风》《城子崖》《档案里的山东抗战》等具体案例表明,纪录片创作与文学二者共同承载着弘扬崇高价值的使命。它们致力于诠释如奉献、忠诚、担当、善良、爱等核心价值,并积极响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风建设等时代命题,使作品成为传递主流价值观、探寻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朱军表示,“不只是完成任务,还要让人看到我们的作品,并且能够看下来,甚至要多看几遍。因为只有看,看下来,多次看,你所要表达的主流价值才能传达给观众,才能影响观众,达到传播的目的。”

谈及纪录片创作与文学创作第三个相通点“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时,朱军播放了纪录片《大汶口》第四集,展现了要通过矛盾冲突、细节刻画、人物塑造等方面讲好一个故事,方能做到“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接着,朱军播放了纪录片《国宝在山东》,并结合讲述了亲身打磨纪录片文稿的创作历程,阐明了纪录片创作与文学二者的第四个相同点,即需要下收集材料、筛选材料、梳理资料的笨功夫、苦功夫。最后,论至纪录片创作与文学创作的不同点时,朱军首先提及了内容题材方面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她指出,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戏剧是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而纪录片必须是真实以真实的影像为显著特征。就呈现工具上,朱军强调纪录片创作展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它综合运用镜头画面、二维三维动画、图示字幕等视觉元素,以及解说、音乐、音效等听觉手段,构成立体的表达体系。在艺术效果上,朱军认为,纪录片主要以其直观的影像,扩展知识、引发共鸣,传递向上的精神力量。最后,朱军结合《档案里的山东抗战》在互联网的高热度的例证,阐释了在传播目的上的不同。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必然承载主流价值观,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拓展传播空间,追求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互动环节,朱军就纪录片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区别、纪录片如何适应当代融媒体发展等层面与师生进行深入探讨。她提出,纪录片不允许虚构,应当按照已有的真实材料重新组装、构成,不能像电影、影视剧一样盲目增加戏剧矛盾,同时,在当今时代融媒体、短视频的冲击下,纪录片创作应当在适应时代潮流的同时保有纪录片原本的真实、厚重的步调,并慎重对待AI技术、尊重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

本次讲座倚靠跨学科跨媒介的话题,以导演亲历直接透析纪录片创作背后,通过真实可感的具体案例生动讲述沉睡的文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的价值光辉。在新时代背景下,纪录片凭借其大众传播属性与互联网的广泛传达能力,更成为讲述红色故事、传递核心价值的重要平台。未来,学院将致力于引导学生融汇文学的精深与影像的力量,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担当文化传承与创新大任的先锋力量。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徐尧瑶    摄影:岳婉婷         责任编辑:王莉莉 迪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