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21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结果公布,山东大学斩获4项金奖、8项银奖、7项铜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本年度学校赛事组织工作实现多项突破,单届国赛金奖数历史最高,追平前七届历史总和,金银奖总数为去年同期的三倍。此外,本届国赛本科生组别实现首次夺金,创意类项目首次夺金,威海校区项目首次夺金。
学校高度重视“互联网+”大赛组织工作,着力推动赛事组织模式创新。一是系统谋划、尽早启动。2021年11月15日学校召开一校三地“互联网+”大赛动员部署工作会,提前一年启动大赛备战工作,校团委主动对接校内职能部门,深入一校三地各校区各学院调研摸底、宣讲赛事,协同各学院党委整合学科、教学、科研、校友、企业等资源,汇聚校院和部门工作合力。二是科学组织、扎实推进。聚焦大赛导向,面向学校科研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和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深入挖掘培育一批大赛种子项目,着力推动学校科研发展势能转化为大赛突破的新动能,本年度获奖项目绝大多数来自学校优势学科领域和人才团队。三是创赛结合、精细保障。聚焦“布局-孵育-选拔-集训-跃升-加速-冲刺”的项目成长全链条,采取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组织136次宣讲会、培训会、训练营等推动项目迭代。针对主赛道、产业命题赛道等赛道特点,邀请数十位教育、产业和投资专家现场把脉、迭代指导,联合国内近30家投资机构进行项目商业化论证,部分项目在参赛期间获得多家投资机构青睐,参赛项目团队获央视专题报道。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大赛为抓手,瞄准教育、科技、人才的结合点,突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引领,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推动青年学子勇于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实际难题,深入工程现场和科研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校企协同、自主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贡献力量。
作为教育部唯一主办的创新创业赛事和山东大学唯一A+类大赛,“互联网+”大赛历经八年发展,已经成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引领青年学子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成果转化和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大赛在高校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人才评价等工作中占有重要权重。第八届大赛吸引了111个国家地区、4554所院校的340万个项目、1450万名学生报名参加,真正实现了“百国千校万人”参赛,成为全球最大的双创盛会。
金奖项目简介: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土建与水利学院教授刘人太等指导的 “易”“堵”为快团队,针对岩溶管道高压大流量突涌水灾害的问题,历时多年探索“岩土+化学”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研发出超高膨胀型高分子注浆材料,克服了传统注浆封堵材料的弊端,实现了大流量突涌水“全封堵”,项目产品维斯材料不仅是突涌水灾害的“特效药”,更将是地下工程建设的“定心丸”。
由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姜明顺等指导的微探安行团队,自主研发了高速列车承力结构早期微损伤超声感知系统,是市场上首款列车安全在线系统,能够实现结构损伤实时检测精度达0.005mm,全周期监控损伤扩展趋势。项目产品能够有效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有力回应了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
由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郭春生等指导的芯能利团队,历经三届国赛磨炼,针对数据中心设备面临的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自主研发泵驱两相型热控系统,有效解决了设备热流密度高且热源数量多分布复杂、温度调控迟滞且模块化不足的痛点问题,在极大提升散热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散热设备耗能,节能效果提升20%以上,将有效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由海洋学院教授陈景帝等指导的壳笼万污团队,秉持“以废治废、低碳环保”理念,将废弃贝壳转化成一种吸附性能极为优良的多孔羟基磷灰石吸附剂,重点解决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大且无法得到高值化处理的问题。作为市场上的首款环保可再生贝壳转化吸附剂,其吸附力相较于市面主流吸附剂能提升2至10倍,单位处理价格降低70%以上,有力响应了国家3060“双碳”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