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1月2日上午在京闭幕,会议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议题协商议政。闭幕会后,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王学典应邀做题为“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习讲座。
王学典教授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王学典教授认为,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目标的重要标志。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学习、深入理解、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之统一意志和行动,让我们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中入心入魂、得心应手。
王学典教授表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逻辑。通过梳理人类文明自“轴心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及14世纪之后中西方文明的发展轨迹变化,王学典教授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解答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什么一定要经由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这一问题。他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够经受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挑战,首先是因为中华文明就像一辆有轨电车,自古以来有自己固定的轨道,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原生性文明,由此带来的巨大历史惯性和深刻文化基因,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其次,历史延续性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停滞,更不是文化的僵化,决不能将“传统”和“现代”割裂开来,忽视或否定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可能。最后,近代以来的中西之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而不仅是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文明发展道路多元化还是一元化的问题,而不是文明是否应该现代化的问题。
王学典教授表示,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王学典教授认为,我们必须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主要是优秀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由来的重要途径,而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价值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一系列重要论述的落脚点,是更加强调“现代”,强调创新,强调创造属于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强调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属性。文化的变与不变,要求我们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与守正创新、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密切相关的,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本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将成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再造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
王学典教授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场伟大的“文艺复兴”。面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强力挑战,中国文明面临着严峻而急迫的近代转型历程。民族复兴之路是艰辛的、漫长的,文明的再造是民族复兴最终的、最核心的环节。在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蓝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重塑民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我们今天站在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历史时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必将推动中华文明焕发新的荣光,必将铸就中华民族新的辉煌,必将成为激荡五洲四海、铭记千秋万世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