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夏浅胜春,万物繁茂,欣欣向荣。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充分肯定了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三年来,山东大学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推动事业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和实践者的奋斗之姿,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勇担作为,在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中开启了“全面图强”新征程。
学术创新筑高地,扎根中国大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山东大学统筹综合性大学学科汇聚融合交叉创新优势,奋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承担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专项,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计划”,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重点课题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双第一”。重点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古典学术”一流学科群,培育“中华三千年文学传统”“考古学、古文字与中华文明演进研究”“儒家文明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研究”等六个学科方向,推进建设五个创新团队,设立了一批重大研究专项,科学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着力推动“第二个结合”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彰显引领作用。
坚守初心,培根铸魂。在《文史哲》的示范引领作用下,打造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山大方阵”。实施“强刊计划”,以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数字化、集约化为主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稳步推进学校高品质学术期刊群建设。人文社科期刊社揭牌成立,《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正式创刊,Language and Health在Elsevier出版平台上线,《文史哲》《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俗研究》《周易研究》等4种人文社科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核心期刊,6种期刊入选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三,致力于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出山大的独特贡献。
咨政建言,经世济民。锚定亟需构建高端新型智库群,有力彰显高校智库在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聚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强化智库建设顶层设计,探索智库建设与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布局建设国家治理研究院、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以及山东省精品旅游、新材料、医养健康等一批重点智库。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治理研究院等14家智库平台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近百篇智库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批示或被中央有关部委、山东省委省政府采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重大工程树旗帜,争做文化“两创”先行者和实践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山东大学赓续“文史见长”学统,以服务支撑“盛世修文”大事为牵引,持续产出具有标志性时代性的重大成果。充分发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标志的中国古典学术优势,推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承担《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和新编中国通史纂修等重大文化工程,让古籍回家,为古书续命。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前夕,到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四库全书》合璧”库展。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调查1988家境外藏书机构并复制回归近2000部境外珍稀汉籍,学校作为参与国家版本馆首批捐赠仪式的唯一高校向国家版本馆捐赠了汉籍合璧工程成果。
探寻文明源流,寻找中华根脉。山东大学考古团队以田野考古为根基,聚落考古为引领,科技考古为支撑,深耕厚土,深潜汪洋,深行群山,从“礼出东方”中见证文明起源的史实。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9处核心遗址中唯一由高校负责发掘的遗址,山东大学考古团队挖掘的章丘焦家遗址确立了黄河下游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专业师生参与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安徽淮南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的成果丰硕,助力武王墩一号墓东1室青铜重器群全貌呈现。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共建“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海基地挂牌设立“山东大学海洋考古教学与科研基地”,推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
接力文化传承创新之炬火。2023年,山大联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十周年座谈会,展望和探讨今后十年儒学参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目标方向和主要路径。王学典教授应邀在全国政协常委会闭幕会后作题为“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习讲座。举办文化“两创”十年成果展和系列讲座,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第二个结合”等议题开展研讨,引发媒体和社会巨大关注。建设“乡村(社区)儒学传播基地”和“中华美德学堂”,把高端研究成果和生活儒学密切结合,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山大人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正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展现山大风格、山大气派。
弘文育贤强初心,培育堪当文明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文化人,引领创新。助力新文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星火燎原之势。山东大学作为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组长单位,研制新文科建设宣言及项目指南,承办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成立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推出《新文科建设年度发展报告》蓝皮书等,举办新文科建设系列高端会议,搭建开放共享的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外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专业建设,开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新闻与传播等新文科专业,出台《山东大学文科实践创新行动方案》,构建“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新体系,创办大学生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立项19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位居全国第一,立项唯一一项“新文科”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打造新文科建设山大模式,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教育部网站宣传推广。
为国育贤,储才图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打造优质通识课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入课堂,建设全国首个在线微专业“古典文学微专业”,上线10门“国学经典系列慕课”,创建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秉持“招得好学生、请得好老师、开得好课程”办学理念,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致力培养传承、研究、创新和传播中国古典学术的高水平专门人才。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门类最全、体系最完备的高校考古实验室群,2023年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考古学科入选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山东大学—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获评全国十大“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和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
高端平台架桥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筑台建桥,文明互鉴。《文史哲》国际版创刊整十年,成为中外学术界沟通对话的桥梁。刊物保持鲜明的中国风格、时代特色,坚持高水准的学术品位,设置“中国中古文学”“唐诗研究”“天下观念”“中国古代礼制”等选题,与国内外学界积极互动。杂志于2018、2019年先后被美国Scopus数据库、欧洲ERIH PLUS索引收录,2020年起向全球读者免费开放,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对外传播作为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路径,不断扩大中华文明的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
植文化沃土,承齐风鲁韵。深受儒家文化滋养的山东大学,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大学研究基地,与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各协同高校培育建设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国际性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
延续中国讲堂书院历史,融汇中西方思想文化。山东大学深度参与历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筹备和学术组织工作,每年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各大洲不同肤色、语言、信仰和国家的学者齐聚一堂,坐而论道。学校参与举办历届世界儒学大会,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合办“山东论坛”,通过开展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搭建政商学界活动高端平台,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文化“请进来”“走出去”。
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山东大学参与共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并召开首届中希文明高峰论坛,融千年历史的厚度和文明互鉴的高度为一体,推动中希文明交流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法国波尔多大学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作为中法建交以来第一项中法旧石器时代考古合作项目,在法国Tourtoirac旧石器时代岩厦遗址发掘中发现了两件重要古人类指骨化石,增进两国友谊合作与文明互鉴。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面向未来,山大人将不负时代,时刻牢记殷殷嘱托,积极践行“两个结合”,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守正创新、薪火相传,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自信自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