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号角。新时代新征程,山东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开创思想引领新模式,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做好青年工作,引导学生传承“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7月17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山东大学共青团新时代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相关报道。文章以“山东大学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展现新作为”为题,深入报道了近年来山东大学在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中的积极探索及突出成效。原文如下:
山东大学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展现新作为
两个模块、3门课程、8个学分,涉及4万余名在校本科生……随着山东大学2024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新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山东大学共青团正在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上展现新作为,不断增强贡献度。
劳动教育由第二课堂正式进阶为第一课堂,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大学生拓展培养计划指标体系同步精简,为师生明显“减负”;新设社会实践理论指导课程并纳入必修课,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有机融合……
近年来,山东大学共青团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共青团在新时代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主力军作用,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推动学生“学在山大,快乐成长”。
做“加法”,为劳动教育赋能
距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约15分钟车程的青岛即墨北小峨村,有一片占地480亩的果树种植基地,这里是青岛小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所在地,也是SDU“劳动+”课程实践基地。从2021年起,2000余名山东大学学子陆续走进基地接受劳动教育。
每两周一节,每次时长3小时,教室就设在田间地头,劳育导师是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农民。课堂上,学生了解桃、苹果、樱桃等的栽培周期和日常养护,体验采茶、制茶流程,在专业指导下对果树进行修剪、疏果。
手掌磨起水泡接着干、主动从合作社里的老农手里“抢活”……令劳育导师、青岛小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兆乐感慨的是,这些大学生是“俯下身子真干真劳动,绝不是摆摆‘花架子’”。
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如何破题,不流于形式,同时让青年学生真正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自觉?对此,山东大学共青团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该校党委部署下,全校协同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于2021年出台《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学生劳动教育的行动方案》,召开专题研讨,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劳动教育工作在学校全面铺开。
3年间,山东大学劳动教育逐渐实现实质性跃升。截至目前,全校已完成30个专业的65门劳育课程的申报认定工作,开设通识课程共计1056学时,涵盖劳动技能类、工匠文化类、劳动美育类等内容,极大丰富了全校特色劳动课程库。
大学生的生活也由此变得更丰富。在这所高校,由食堂师傅们教授的“美食美课”烹饪技能选修课,火爆到刚一推出,名额“秒光”;在文创咖啡店、博物馆、心理实验室、中药种植基地、社区街道等地,全校50个单位共设立了71个劳动教育示范岗位,每个岗位常态化招募学生参与实践。
今年以来,为更好强化校级层面制度设计,在学校“以质图强”总体目标引领下,山东大学共青团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内涵式提升。一方面,联动本科生院、工程训练中心、新闻传播学院等共同打造劳动教育“山大金课”,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组并计学分,面向一校三地一体推进,推动传统劳动教育课程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形成以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先导、以学科特色为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并同步结合全校团支部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立项及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将劳动教育引入第一课堂,一方面是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具有山大特色、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可以让正确的劳动观真正入心入脑,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山东大学团委书记马毓轩说。
做“减法”,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除了针对劳动教育的“加法”,另一项“减法”也在同步进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山东大学不断推进“三全育人”建设、完善“五育”并举协同育人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该校人才培养方案首次全面搭建课内外相融合的育人机制:单列包括“研究创新”“社团经历”等10项指标在内的“大学生拓展培养计划”并记8学分,推动实现素质教育全方位覆盖。目前,该计划已覆盖全校约4万名本科生。
不久前,该校数学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马正,在毕业审核环节中顺利获得了“拓展培养计划”中的全部学分。除了担任班长等学生干部职务,本科阶段的马正还参加了公益支教、校史馆志愿讲解、运动会、数学文化节等活动。在马正看来,“这些学分并不仅仅是一项项任务,而是一种引导,亮眼的成绩单激励着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参与更多的活动,在丰富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随着对人才自主培养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解不断完善,对共青团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明确,原有10项指标体系亟待优化,以提高前瞻性和引领性。基于此,山东大学共青团将“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指标融入第一课堂,将“学术活动”“研究创新”整合为“学术创新”,将“志愿服务”“社团经历”整合进“社会服务”。
“大学生拓展培养计划”由此被集约凝练为“学术创新”“文化艺术”“社会服务”“身心健康”4项,从而实现指标“瘦而精”,操作“一站式”。
对这一变化,长期负责本科毕业生“拓展培养学分”核定工作的梁莹感触颇深,“‘大学生拓展培养计划’作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补充作用。”
在这名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团委书记看来,“随着学生评价体系的完善和第一、二课堂的转换,有些指标会重复出现,‘瘦身’后的设定会使实际操作更加简洁高效,也将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新版培养方案旨在强化思想引领作用,凸显山大特色和办学优势,更加精准对接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助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山东大学本科生院院长高瑞说。
推进理论实践衔接,构建全方位覆盖“大课堂”
让思想引领工作适应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与党和国家期望、社会期盼、学生期待相匹配,与青年成长规律相契合——这一直是山东大学共青团的努力方向:
以“成仿吾英才班”为例,从2017年第一期正式成立,至今已完成8期学员招募,累计培养240名优秀的“青马”学员。
“来自全校各专业的同学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形式,深入体会红色使命,继承山大先贤的优良传统,立志做挺膺担当、志存高远的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让我受益匪浅,是我大学期间的宝贵经历。”该校经济学院2022级学生、“成仿吾英才班”第七期学员胥志锦说。
长期以来,山东大学以“书记‘青’听”与青年谈谈心、“校长有约”与校长一起读书、“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党史情景剧大赛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推动形成全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
在此基础上,山东大学共青团制定了《山东大学〈“大思政”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紧跟时代和学校发展“大趋势”,凝聚全校师生协同“大力量”,构建全方位覆盖“大课堂”。
根据实施细则,结合该校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文史见长的优势,深入挖掘党史校史、齐鲁红色育人资源,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全校开设社会实践理论指导课程并计学分,推进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衔接。
“在社会实践中,如何避免‘只重实践不讲提升’、走马观花式的倾向,将理论指导贯穿其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无疑是一项有力的举措。”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路园表示。
实践层面,则进一步突出特色制定专项主题,重点打造如“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青年实干家·基层建新功”、“青春筑梦,新质赋能”硕博服务团等项目,凸显浸润性、更具专业性。
在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看来,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既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共青团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平台载体,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脚底沾满泥土的行走中筑牢理想信念,在深入基层一线的实践中担当时代使命,做励志力行的实干家、做知行合一的奋斗者。
“山东大学将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传承好‘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培养一批又一批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任友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