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山东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聚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五七九”发展思路,锚定“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质图强”的系统性变革,加速实现“全面图强”的整体性跃升。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家谈”栏目,引导广大师生医务员工结合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汇聚学校改革发展智慧力量,以“闯”“创”“干”的劲头,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山大贡献。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部部长王志鹏:全面深化融合发展改革,强力赋能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以来,山东大学在奋力创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融合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实现学校“由大到强”转变的必由之路。学校党委应势而谋、因势而动,将融合发展上升为学校战略,以“一院一策”方式推动一校三地关系密切的学科融合发展改革,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其中多项改革成效凸显。
一、化学学科融合发展改革充分激发一流学科建设活力
落实“同一个化学”发展理念,推进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化学有关方向同化学与化工学院融合发展,实现统筹谋划、一体建设,构建起“大化学”学科发展格局,有效凝聚全校化学学科力量共同“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切实提升化学学术核心竞争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学科实力跻身国内前列,强力支撑化学一流学科建设。
创新一院两地办学管理机制,原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有关机构组建前沿化学研究院,隶属于化学与化工学院,具有相对自主权,涉及两地需协调统筹的重要事项、涉及学院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项,由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研究院的日常性一般事项,由研究院院长召集专题研究决定。凝练布局重点学科方向,贯通两地人员、资源,持续强化合成化学、催化与表界面化学、化学理论与机制等传统优势特色方向建设,前瞻布局能源与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等新兴前沿方向,加快推动学科更新换代。优化科研组织体系,深化PI制改革,打破原有按二级学科方向设置系所、研究团队的传统模式,围绕重点学科方向以及重大任务,设置9个研究中心,激发共同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创新活力。优化教学组织体系,设立化学系、智慧化工系、实验教学中心3个教学机构,负责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每个教学系下设有关教研室,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能力。
二、材料学院融合发展改革有效增强学科冲一流竞争力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谋划实施“七大工程”,全面提升学科学术核心竞争力,力争材料科学与工程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实施学科平台重构工程,围绕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凝练液固结构演变及加工、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制备与加工2个重点学科方向,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明确“2+N”重点学科方向;围绕重点学科方向,改革系所机构设置,将原有的8个研究所和1个测试平台中心重组为“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学科交叉中心”。实施育人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专业融合和课程体系更新换代,将原有的7个本科专业融合为2个,谋划创办晶体材料人才培养特色班;强化科教融合育人,整合现有系所,成立本科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按课程模块下设若干教研室。实施创新能力倍增工程,围绕领军人才组建PI团队,赋予团队科研攻关、考核评价、资源分配自主权;强化有组织科研,制定《学院KPI事项培育办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重点专项培育支持一批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奖励、人才,已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培育出6项省部级奖励、6名国家级青年人才、8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实施青年人才头雁工程,通过“揭榜挂帅”“军令状”压担子,提高青年教师科技攻关和主动担当的能力与意识;改革研究生分配制度,设置青年教师“成长支持期”,2024年共有22位博士研究生选择了青年导师。实施产业服务能力重塑工程,设立产教融合引导基金,与滕州市政府共建“山东大学滕州产业研究院”,开展“一线行动”,组织教师深入重点工程、重点单位、标志性企业,精准对接需求,强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实施公共资源增效工程,积极引入公共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和流转,实现内部挖潜实验空间200余平方米。实施党建“金钥匙”工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最大优势,全面提升学院的系统谋划能力和改革魄力。
三、推动院院融合,加快建设集成电路学科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集成电路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突破“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树牢培养高质量集成电路人才的使命责任,积极探索名校、名城、名企合作共赢新模式,推进“院院合一,融合发展”改革,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推动院院合一,融合协同发展,实质性推动微电子学院与智能创新研究院融合发展,与集成攻关大平台、济南晶谷研究院协同发展,集成电路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微电子学院、智能创新研究院、济南晶谷研究院,智能创新研究院作为学术特区,与微电子学院合署办公。进行有组织的科研,紧跟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趋势,以RISC-V高性能CPU、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微纳系统等山大“芯”为任务驱动,以建设融合研究团队,承接国家重大项目为抓手,集中优秀师生力量进行有组织的科研,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工程及产业化能力,做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教融合育人,全面深化与政府、行业领军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国家急需紧缺行业产业领军人才;推出“一生一芯”本科生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必要设备,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从芯片(器件)设计、制备(流片)到封装、测试的全过程;探索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完善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的分类培养过程。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深入落实融合发展战略,持续一对一指导学科深化融合发展改革,着力破解学科做大做强、争创一流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进一步解放学科学术生产力和释放学科发展活力,加快建设一流学科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