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秩芳华弦歌不辍,百廿荣光薪火相传。今年是威海校区办学四十周年。40年前,山东大学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创建了威海校区。40年来,威海校区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谱写了一曲不断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新篇章。值此办学四十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现40年来威海校区发展取得的成绩,全面总结办学经验,凝聚新征程上的奋进力量,特别推出威海校区办学四十周年巡礼系列报道。
学科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重要载体。办学40年来,威海校区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牢牢把握守正与创新、优势与特色、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学科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优”,为推动校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迈向新征程,威海校区将坚持“四个面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化特色引领、分类推进、错位发展理念,主动推进学科更新换代,积极布局国家紧缺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方向,全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学科,有力提升高水平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重点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起势成势
校区学科建设始终坚持以面向国家急需为导向,通过培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扶持优秀青年学术团队、推动学科更新迭代等举措,不断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出以“天、海、韩(东北亚)”为代表的特色学科矩阵,在助力国家重大空间科技工程攻关,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等重点领域产出高显示度研究成果,贡献了山大力量。
空间学科成果突出。作为山东大学首批“双一流”高峰计划特色学科,获批地球物理学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实质性参与了“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子午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空间探测项目。全职引进顶尖人才1人,培育国家级人才7人,引育“四青人才”9人次,23人次入选学校杰出人才体系,其中特聘教授及以上层次8人。近三年竞争性经费立项总额超2.1亿元。成功自主研制我国首台光谱成像日冕仪、世界首套35-40G太阳射电动态频谱系统,牵头完成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自主研制的2个载荷搭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22年、2023年软科专业排名中均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涉海学科积势蓄力。发挥临海区位优势,融合威海校区海洋学院和青岛校区海洋研究院力量,谋划推进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与海洋信息技术等三个特色方向。持续壮大海洋科学团队,重点培育海洋装备团队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团队,初步形成涉海学科集群,近年来学科亮点频现。海洋科学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海洋装备团队研发出水下清理机器人、海洋牧场信息化平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团队现有国家级人才4人,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多项咨政报告获得国家和山东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区域国别学高起点推进。在韩国特色研究的基础上,扩展至东北亚研究,获批备案“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方法论和理论体系。国际问题研究院实体化运行,作为战略研究、前瞻研究、对策研究为重点的东北亚一流特色智库高地成效初显。东北亚学科交叉团队形成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及中青年优秀教师组成的人才梯队。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和专项项目3项、重点1项,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咨政报告近50份,已形成明显的东北亚区域国别研究特色和优势。
传统学科亮点频现。“新公法与法律方法”学科的崛起为壮大山东大学法学学科作出独有贡献;商学院多个专业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马克思主义学科办好AMI核心集刊《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持续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作出积极贡献;数字人文团队汇聚多学院优势,获批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文科实验室,开设《AI人文应用与实践》等多门新文科课程,用新技术推动校区新文科人才培养向“智”而行。各学科呈现出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努力跑出勇攀学科高峰的“加速度”。
推动交叉融合,开辟塑造新领域新赛道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近年来,校区主动求变求新,积极塑造交叉创新的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建立学科交叉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和学科建设新范式。
坚持打破学科壁垒,用好学科交叉的“催化剂”,集聚力量加大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力度和跨学科学术平台建设实效。围绕“海洋+”、“数字+”、空天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领域,启动交叉学科培育项目,争取自主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完成教育部重大仪器专项申报,集成政策、集中力量、集聚优势打造交叉学科建设新高地。举办“数字人文高峰论坛”,创立“学科交叉学术茶座”“四十名博士生系列学术报告会”“蓝绿大讲堂”等学科交叉品牌活动,冲破传统学科壁垒,助力学者思维智慧充分碰撞,推动科研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2019年挂牌成立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组建蓝绿发展研究团队,围绕海洋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管理和绿色发展等国际前沿领域积极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组建不到五年,团队10名全职专任教师斩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共计47项,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碳中和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在CNS子刊、PNAS、柳叶刀子刊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300多篇高水平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优化布局调整,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发展新模式
当前,国家对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实施有组织科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愈发迫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威海校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山东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发展,重点打造“1+2”新型学科群发展模式——以特色性学科群作为未来发展的首要增长极,以差异性学科群、互补性学科群作为未来发展的双轮驱动,持续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亮点”。
突出守正创新,推动特色性学科更加强势。重点打造以空间科学与技术、区域国别学、涉海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为代表的特色性学科。聚焦空天强国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实现空间学科“由特到强”。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方法论和理论体系,为中国东北亚区域国别战略和政策实施提供智力支持。树立“大海洋”观,着力推进海洋科学、海洋装备、海洋经济等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研究。围绕人工智能和制造强国建设,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工科建设。
聚焦交叉融合,推动差异性学科全面起势。面向经济主战场,以新文科、新商科建设契机,加强大数据与数智化运营管理学科建设,提高经管学科影响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动纪检监察学科发展,深化党内法规、纪检监察、公法体系、法律方法为核心内容的前沿研究。立足校区独有的舞蹈学科建设基础,构建以“彰显齐鲁地域文化、传承创新雅乐文化”为特色的舞蹈学科发展新方向,推进齐鲁舞蹈文化研究与创作。
全力整合资源,推动互补性学科迅速成势。以“文学+翻译”“语言+新闻”深度融合为主要路径,构建语言-文化-传播学科集群,着力打造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及其海外传播、新媒体传播与治理、语言智能研究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根基、深远价值、建设指向,着力开展“两个结合”与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大思政课建设研究。基础数学围绕解析数论与微分方程、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深化研究,开展数学科学与人工智能方面的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做强基础数学与数据科学。
守正创新践使命,砥砺奋进新征程。下一步,威海校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为导向,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牢牢把握学科建设龙头地位,落实融合发展战略,主动对标对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标准,在校区现有学科基础上守正创新、改革突破,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不断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科学配置办学资源,努力做到传统优势学科更具特色,前瞻性交叉学科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学科蓬勃发展,不断提升整体办学层次和水平,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