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秩芳华弦歌不辍,百廿荣光薪火相传。今年是威海校区办学四十周年。40年前,山东大学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创建了威海校区。40年来,威海校区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谱写了一曲不断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新篇章。值此办学四十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现40年来威海校区发展取得的成绩,全面总结办学经验,凝聚新征程上的奋进力量,特别推出威海校区办学四十周年巡礼系列报道。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创建,开创了我国高等学校与地方联合共建大学的先例;她的成长与建设,走在了高校与地方共同发展、双向奔赴的时代前列。40年来,威海校区作为山东大学服务地方尤其是服务威海的桥梁纽带与桥头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系统集成的优势,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与地方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山大力量。
联合办学,为地方发展注入名校资源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威海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迫切需要高校人才、科技力量的支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山东大学和威海市的共同努力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12年更名为“威海校区”)于1984年应时创建,开创了我国高等学校与地方联合共建大学的先例。创建之初,校区就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任务,专业建设上充分考虑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朝鲜语、水产养殖、旅游管理等威海城市发展紧缺专业,并通过委培、定向招生和继续教育等方式为威海培养了大批紧缺人才。校区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服务地方发展,与威海本地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逐步扩大,云昌钦教授主持的“IES500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应用环境”项目在威海电力系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王书源教授为海马地毯厂研发的控制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地毯提花水平;韩国经济文化研究所专门为威海市编制了韩国企业名录和投资策略指南,对促进中韩企业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区与威海电信局合作建设“威海信息港信息网络实验站”等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深化合作,聚焦服务地方开展特色办学
2000年,新山东大学成立,威海校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山东大学对威海校区“四个基地”的办学定位,进一步突出了校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学校与威海市先后签订“十五”“十一五”期间共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协议书,把联合共建、双赢发展推进到了新阶段。这期间,校区成立服务威海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东北亚研究中心、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机构,立项了一批服务地方科研项目。与威海市共建的威海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作为威海市生物技术发展的技术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学校服务威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2007年,山东大学—威海市“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召开,以威海校区为依托,先后与山东华菱电子有限公司、山东圣泉集团、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威海华新药业集团等签订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科技攻关与项目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科技支持。
一体发展,为城市激发创新动能
2009年以后,威海校区全面融入山东大学一体发展的大战略,校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快速跃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日渐增强,成为助力威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聚集地、创新动力源。学校与威海市政府先后签署了“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共建威海校区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了山东大学与威海市的合作共建,学校更多的创新资源向威海市落地。2011年,“威海星”命名,成为校地合作的佳话。这是山东省首颗以城市命名的小行星,是山东大学天文台暨威海市天文台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十二五”期间,校区成立了山东大学威高研究院、威海市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建成技术转移与成果推广中心,服务威海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拓展。“十三五”期间,校区扎实落实学校“服务山东战略”,围绕威海产业发展与区域创新,与中船重工第七一六所、迪尚集团等大院大所、重点企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制定出台《山东大学(威海)服务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行动方案》,在一体发展的基础上,找准自身优势特色,聚焦区域产业建设,得到威海市充分认可。此外,校区立足威海,服务山东,与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重点企业开展了科技合作,为企业解决了一系列制约和困扰产品生产制造的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汇聚“山大系”,支撑精致城市高质量发展
2019年,学校与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聚力精致城市与一流大学建设深化校地合作协议》等“1+4”系列协议,开启六大重点项目建设,山东大学与威海市的合作共建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校区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汇聚科研、基教、医疗等“山大系”力量,服务威海高质量发展。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12个工程技术中心,与威海企业共建创新平台二十余个,挂牌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威海分园,成为威海市“1+4+N”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山东大学威海发展研究院汇聚20个智库团队,为威海发展建言献策,产出智库成果上百篇,有关威海人大预算创新经验的研究报告得到有关领导关注和积极评价。2021年,校区与威海高新区管委会、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三方共建的威海高新区山大实验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快速成长为威海优质基础教育品牌,为地方“双招双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3年,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发布通知,正式确定威海市立医院为山东大学附属医院,共建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威海)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成效显著,助力开创威海医疗卫生事业新局面。
在推进落实协议的过程中,校区聚焦威海产业发展,深化“一区一策”合作,支持建立了一批校地融合发展项目,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与有研稀土联合发起成立“山大—有研稀土磁性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院”,成为校区首个高层级专业化研究院;支撑威海市申报的“威海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为威海发展提供创新动能;联合威海企业成功获批“钙钛矿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助力威海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落实国家战略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新力量。与中国联通威海分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产学研融合等领域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受邀成为“国和一号”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成员单位,深度参与国家核电产业发展与威海市核电产业链建设……“山大系”力量为服务威海精致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聚创威海,校友成为城市发展的靓丽名片
校友是联系学校和社会、地方的桥梁纽带,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宝贵人才资源,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0年来,威海校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优秀人才,一批批优秀校友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法学专业校友发挥专业特长,持续开展公益助残法律服务,促进解决了一批残疾人信访诉求和疑难案件,受到中国残联和社会人士的高度肯定。艺术专业“以画疗心”团队接续开展视觉艺术疗法实践,用画笔帮助威海及各地自闭症患者在治疗中提升感知能力,相关实践案例获评“全国高校美育优秀案例”。校区与威海市携手发起首届中国高校威海校友经济发展论坛,与文登区共同举办文登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为威海精致城市建设凝聚了海内外广大校友力量。以威高集团张华威、天罡仪表付涛、魏桥集团张艳红为代表的万余名校友扎根威海、建设威海,为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40年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扎根齐鲁大地,厚植威海沃土,与山东省和威海市相融共生,携手走过了光辉岁月,合作共建取得了丰硕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校区将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持续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亮点”,推进与威海市、山东省乃至全国各地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威海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中争当排头兵的奋斗,为山东“走在前,挑大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山大力量。
【供稿单位:威海校区校地合作与校友工作办公室、宣传部、科研管理办公室 作者:段兴立 崔孟暄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林竹 王莉莉 李舒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