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空间热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能源学会理事长,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5年入选“泰山学者”,获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资助,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起学界同行关注。
程林教授主要从事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主要贡献是打破了国际上延续了30年的关于振动不适合工业应用的定论和换热器内防止振动的设计模式,提出了流体诱导振动强化传热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带动了换热设备的一次具有深刻意义变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换热器作为一种通用工艺设备,应用十分广泛,其性能的每一份提高都意味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是,近30年来,换热器研究在世界范围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换热器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Butterworth在Heat Exchangers: Thermal-Hydraulic Fundamentals and Design一书中指出:换热器设计与应用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流体诱导振动、传热表面积垢、混合物的沸腾、两相流的流动分布及湍流流动的模拟等五个方面。流体诱导振动与传热表面污垢与其他几个问题相比会对换热器造成更直接的危害,人们予以了积极的关注并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直到目前为止,不仅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而即使是那些是未知的疆域我们也并未完全知晓。程林教授认为是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近乎一成不变的固执阻碍了研究的进展,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首先给出了振动的实质是换热器内流动介质耗散能量的聚集并由此得出解决振动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振动的严格防止。他进而极富想象力地提出了将一般换热器中流体流动过程中所造成的换热器整体振动及噪声转化为传热元件的有序振动,对水流产生有效的扰动,提高对流换热系数,同时,利用振动变形清除传热表面污垢,降低热阻。以此为突破,程林教授经过详尽的数学推导及大量的实验,提出了流体诱导振动强化传热新理论与新方法。程林教授在换热器五个问题中的两个——流体诱导振动与传热表面积垢——研究中取得了公认的突破,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自1989年以来,程林教授先后完成科研项目12项,获16项国家专利,12项政府科技奖励。其中,“浮动盘管系列换热设备的开发与研究”获199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流体诱发振动浮动盘管换热器”获1995年国家发明四等奖, “复合流程自由漩流强化传热汽水热交换器”获1995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过热蒸汽型城市热网换热设备的开发与研究”获1997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流体自循环蓄热式汽水与水水热交换器”获1998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系列换热设备的开发与研究”获200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流体诱导振动复合强化传热研究与弹性管束系列换热设备开发”获200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流体诱导振动强化传热技术与弹性管束系列换热设备开发”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热力集成机组”获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场协同理论的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应用”获200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场协同理论的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应用”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程林教授的创新性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理论内涵,他先后撰写出版专著3部,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他撰写的专著《换热器运行导论》对换热器运行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初步构建了换热器运行的理论体系;撰写的专著《换热器内流体诱导振动》,总结了近年来国际换热器研究的新成果及作者自己的工作,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理论的新见解。撰写的专著《弹性管束换热器原理与应用》首次将流体诱导振动作为一种有益的能量表达方式,提出了它的有效利用。这三部专著均为国内本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为推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撰写的著作《传热的原理与分析》,作为高校研究生教材应用广泛,在国内具有很大影响。
程林教授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之路,他的成就与他的经历本身有力地冲击了越是理论水平高的成果越是不容易进行产业化实施的悖论。程林教授所设计的浮动盘管系列换热设备和弹性管束系列换热设备,充分展示了一种热科学理念的新思考。这两种由于理论创新所带来全新结构的设备,不仅在主要技术指标上全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开创了新一代换热设备的先河,被认为是对换热器设计思路的拓展,是中国传热传质研究最具有创新价值的成果之一。弹性管束换热设备2000年成为中国国家建筑标准设计,意味着程林教授的设计已经成为国家认可的标准设备,将在今后的产品更新换代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这种设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已有数十亿元,而且,随着国家建筑标准的实施,其效益将会持续增加。世界著名的换热器专家R.K.Shah在参加了由程林教授主持的中国传热传质学术年会之后参观了产品的生产现场,他认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以传热过程场协同理论而著名的中国科学家过增元院士认为程林教授的工作体现了思路、理论、结构、应用四个方面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程林教授学识渊博、底蕴深厚,在他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社会角色意识。作为一位学者,程林教授31岁荣立山东省青春立功特等功,获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荣誉称号;32岁当选为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33岁被科技部和团中央联合表彰为中国青年科技标兵;34岁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是山东省热科学领域的唯一入选者;36岁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当选为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在荣誉面前,他保持了平静。他上课,他读书,他做研究,他一直保持着日常的习惯,他一直从事着他热爱的工作,他依然激扬,他也依然纯粹。从这一点上看,程林教授确实有着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上的意义。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程林教授在理论上的重要突破所蕴藏的价值只是初露端倪,在产业上的有效实践所体现的效益只是冰山一角。程林教授选择了一条踏实的道路,他平和、从容、坚定,他一直在前进。所有熟悉他的人都不会怀疑,他将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