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校印发了《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关于实施强院兴校行动的意见》以及关于《意见》的16条解读,向全校发出了强院兴校行动的号令。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这段时间又参加了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培训班,我所在的11班全体学员结合各自的实际进行了认真学习和领会。作为班级书记,我本人对强院兴校行动的战略内涵和重大意义进行了思考,认识到强院兴校是山东大学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价值逻辑。
加强党的领导是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强院兴校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思想的统一、责任的明晰、权利的配置、重心的下移等各方面关系的动态平衡和有机协调;强院兴校行动又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对以往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式等领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影响。任务既有系统性、整体性,又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改革方向、行动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学院党委要按照“五个到位”、党支部按照“七个有力”、党员按照“四个合格”的要求,积极发挥在强院兴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工作和实施强院兴校行动计划有机融合、内在统一,实施党建+学科、党建+教研、党建+团队、党建+治理,形成“堡垒在前沿、党员在一线、作用发挥在教学科研”的局面,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强院兴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办学优势。
凝聚思想共识是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最大动力。思想决定行动,高度决定力度。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和政治站位的高度决定了实施强院兴校行动的精神状态、工作力度和担当作为。《意见》解读中指出:“实施强院兴校行动,是学校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全校各单位必须在统一思想中推动思想的再解放,深刻理解和把握强院兴校行动的战略意义、目标要求和行动路径,进一步凝聚起广大教职医务员工的改革共识。”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改革的动力。这就要求学院党委树立大局观、全局观,与学校党委同频共振,齐心协力。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强院兴校,实现山东大学“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磅礴力量。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在理论武装中引领共识;要率先投入到强院兴校的行动中,在深化改革中深化共识;要深入基层、深入师生,在密切联系师生中广聚共识。
动员全员参与是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最大合力。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广大师生医务员工是强院兴校的行为共同体,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师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把调动校院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师生员工的主动性有机融合。人心齐,泰山移。只有汇聚“全校、全院、全员”共同参与的合力,才能真正形成“学院主动、校院互动、学校全动”的生动局面。为此不仅要形成一校三地机关服务学院发展的工作格局,营造全校“共治”的良好生态,还应在全校“广而告之”,广泛发动,开展强院兴校行动大讨论,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更大程度上集中各方面的智慧。要把实施强院兴校行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与贯彻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决策部署相结合,与广大师生医务员工对学校发展的期盼相结合,深入一线和教职医务员工全面开展政策宣讲解读,坚定改革信心、汇聚改革合力。
聚焦学科建设是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最大支撑。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做强有力的支撑。强院兴校行动的有效推进和结果评价,要紧紧围绕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这一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科技进步和学术前沿,对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领域进行科学研判、超前布局。强院兴校的重点在于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练特色、对标先进、增强话语权),聚焦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青年人才、坚持引育并举),加强一流科研平台建设(服务于学科发展、支撑高水平科研和对外交流合作),强化一流创新团队建设(以项目制加强科研协同和学科交叉研究、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和评价体系),通过深度整合社会资源,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研究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和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强化实践导向、应用导向、服务导向,实现学科的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前沿发展。同时还应意识到不同学院之间历史积淀不同、条件基础不一,存在学科差异,而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既有内在规律性特质,亦有外部适应性要求。因此除了关注“学科高原”和“高峰学科”群以外,还应具体实施“一院一策”,科学处理好“扶优”“扶强”与“扶需”“扶特”之间的关系。
强化制度创新是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最大基础。“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推进学校内部治理,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只有有了好的制度,才有可能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学校层面要以构建一整套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图谱;校院之间要深化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夯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界定体现核心治理元素的制度边界和“放管服”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资源配置的结构性优化;学院层面要进一步理顺学院集体领导、党政分工负责、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健全学院内部监督体系,探索建立学术权、行政权、监督权分工协调的运行机制。
治理的核心在于制度,制度的核心在于效能的发挥。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离不开制度的高效执行,依托于管理生态、服务生态和协同生态的优化。为此,要把强院兴校行动作为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路径,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推动形成校院两级协同治理的新格局。切实以强院带动兴校,推动学校整体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抓好规划实施是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最大保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党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谋划了强院兴校的行动意见,学院就要按照学校的总体要求,根据强院兴校行动意见的精神,结合各自的实际,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坚持“121”推进思路,围绕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这一关键任务做好顶层设计。要找准目标、路径、重点和突破口,坚持顶层设计、制度牵引、体系论证、精准施策,运用改革和创新的理念、方法、手段,规划好学院的行动计划。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蓝图规划后的关键在于行动上的落实。要把重视落实到行动上,把态度体现在实践上,在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加快改革发展中不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全校、全院上下都要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局面,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加快强院兴校行动计划推进的进度和力度,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律,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和带头作用,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状态,弘扬山大精神、凝聚山大力量、形成山大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强院兴校的山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