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看看日历,时间的车轮已走到三月之尾,再过几天,我到资实部工作就满三个月了。这段时间,正值学校“强院兴校”行动大幕拉开,自己思考最多、与同事们探讨最多的,就是在“强院兴校”行动中资产与实验室工作如何定位、如何作为的问题。
实施“强院兴校”行动,是“强校兴国”行动的逻辑延伸。“强校兴国”行动的目标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山大方案,体现了山大的担当精神;实施“强院兴校”行动则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学校“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一招,体现出学校自我革新的信心和勇气。“强院”旨在使学院成为有办学自主权的责任实体,必然带来学科发展模式、学术组织模式、技术创新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也必将带来对发展资源新的需求。
事实的确如此。近期在学校组织的“强院兴校”研讨会上,学院反映空间问题、仪器设备购置问题的不在少数。我也经常接到学院领导电话,要求增加空间,增添设备的心情十分迫切。我体会,这反映出学院层面已经深刻体会到“强院兴校”带来的压力,同时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现有资源配置模式。
随着“强院兴校”行动的深入推进,如何解决有限资源和永续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新课题?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我体会,要破解这一矛盾,应该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内外结合的思路,校院协同发力,全方位、多渠道统筹和拓展资源。一是要眼光向内,学校立足保障“学院”这一根本,紧盯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和重点、优势、前沿学科发展需求,在现有空间、设备、平台资源基础上,不断挖掘内部资源潜力;学院要加强内部统筹,优化内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通过最优的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益,助推学科更新换代,助力学科由“高原”成“高峰”。二是要眼光向外,校院协同拓展外部资源,尤其是抓住西部医学中心、齐鲁科技大走廊建设发展机遇期,以服务山东战略为载体,争取更大更多的外部资源支持。三是要眼光向前,在龙山校区(创新港)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大平台、大设施形态,以及学院、学科特点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按照血脉相通的学科集群谋划资源配置模式,形成资源聚合效应,从根本上破解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
同时,我们深刻意识到,资产与实验工作必须通过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化,才能更好担负起保驾护航的重任。为此,资实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完善资源配置制度体系。我们将2020年定位为制度建设年,全面梳理现行的制度体系,做好“废改立释”工作,按照“适应的保留、过时的废止、需健全整合的修订或重新制定”的思路,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构建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可操作的资产管理和资源配置制度体系。二是深化改革管理体制。根据强院兴校行动方案“适度下放资产购置权和处置权”的要求,我们要协同好一校三地资产管理部门,进一步下放设备购置权限,改革平台建设管理体制,巩固空间资源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简化实验室规划建设流程,赋予学院更大的资产管理权限。三是要不断优化管理服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设备维修投入,落实自研自制设备激励措施,提升公共技术平台运行效率,强化实验室安全保障,提升公寓服务质量,持续提高支撑保障能力。四是要大力提升管理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全面学习国家和学校关于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人事管理、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加强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互鉴互学,着力构建学习型、研究型的管理团队,要打造一流的教学实验教师队伍,关心好、培养好、建设好这支队伍,进一步提升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强院兴校”的号角已经吹响,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将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昂扬姿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为做强学院、做强学科,实现“强院兴校”行动目标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