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日历,不知不觉已进入了四月份。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办公,上网课、写基金、参加会议,即使到学校,也是匆匆而过,没有去细细欣赏校园春日的美。前两天提交了基金申请,上完网课,有时间在校园里走一走,漫步于美丽的校园,突然有一种久违的感觉。校园里缺少了往日的喧嚣和热闹,却又在静谧中蕴含着一种生机勃发的力量,这个春天注定不平凡。
我于2019年9月就任基础医学院院长,至今已有半年多。这期间与学院其他领导班子一起,一直在思考学院如何发展、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就任后我通过调研和走访等方式,并与其它高校兄弟学院进行交流和探讨,基本摸清了学院发展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疫情期间,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关于实施强院兴校行动的意见》等文件,参加了郭书记组织的“强院兴校”专题研讨会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并作了两次专题发言,通过学习和研讨,进一步加深了对学院存在问题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想法。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成需要以一流学院作为基础,没有一流学院,就没有一流大学。学校推出“强院兴校”计划,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是学院发展的机遇,同时对学院的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的担子和责任更大了。“强院兴校”,对于学院来说,重要的是要找准“强院”关键点。通过分析和梳理,我们学院在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等方面与标杆院校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优秀青年人才严重匮乏,科研团队规模偏小,研究方向不够凝练,有高原,但高峰少;国家级科研平台缺乏,空间分配不够合理等。
“人才”是学院发展的核心,是强院的关键和根本,学院通过近十多年的引育,已经储备了可观的国家级人才,但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匮乏。2017年初学院内部遴选的PI,45岁以上人员达到82%,青年研究组长不足18%,对比标杆院校青年研究组长所占比例的39%,数据上有两倍的差距。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将严重制约学院的长远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学院下一步将加强各层次人才引进,同时对现有教师加大培育力度。
学院在成立之初进行了PI科研体制改革,但现有4-8人组成的小规模科研团队,科研方向“散”、不够凝练,人员力量“弱”的情况较为突出,学术“高平头”现象比较明显,已经不能满足冲击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等目标的科研组织模式要求。2020年底,学院将开展首批PI考核,同时对科研团队进行调整,以“扩大规模、凝聚方向”为指导思想,组建大科研团队,集中围绕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攻关,达到“找准突破方向,凝聚优势力量,攻占一座山头”的主要目标。争取经过3-5年左右的攻关,建设成3-5个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优势研究方向,改变“有高原,无高峰”的局面。
学院现有实验畸形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神疾病基础与临床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感染免疫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但缺乏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的国家级平台,因此在科研环境建设上长期投入不足,对青年人才吸引力不够,高水平成果产出困难。下一步我们计划整合现有优势资源,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调整的机遇,尝试与其他医学学科或其它大学联合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助力学科发展和人才引进。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向好发展。4月4日,全国各地为疫情逝去的英雄和同胞举行了举国哀悼。疫情终将过去,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强院兴校为契机,为建设世界一流基础医学院,为山东大学“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