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强院兴校”之广泛动员与讨论,作为学校首批立项建设的攀登团队一员,当然要以身作则、积极响应、主动谋划、提出动议并付诸行动。
学校设立攀登团队,是以学科发展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领军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和大项目的培育与获取为目标,通过学校层面的资源统筹和重点支持,配以体制机制改革,集中力量做强学科与团队。可见,攀登团队的建设是一项涉及学科建设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是需长期坚持的事业。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路径是组织开展有效、深入且持久的学科交叉融合。在共同的项目牵引、任务带动下,通过交叉互补形成合力,通过深入而持久的融合来形成有能力承担大项目、获取大成果的大团队大平台。这便是与学科建设融为一体的攀登团队的建设过程!
攀登的目标是造峰、也是登峰,绝非一蹴而就。参与到团队的各方成员,可以来自多个学院、研究院,是共同的目标和发展的需求将各方汇聚在一起。而长期以来,学院间相互独立,有着明晰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相互博弈的利益主体;参与成员也自然有着自身的各种发展诉求。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攀登团队各方长期、稳定地走完“融合”的过程且能持续“高歌猛进”,而不是游走于博弈主体的间隙来谋求发展的空间?这实际上便是当前在推动跨学院学科交叉方面常有“难、痛、堵”之感的重要原因。
攀登团队的建设发展面临同样的问题,或者说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解决了攀登团队的发展问题,就相当于为更大层面上探索学科交叉有效路径提供了试点!
在攀登团队各项建设任务之中,其实就包含着要探索和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和体制机制。我们认为,要想成功,需要建立一个与攀登团队发展相适应的载体。这个载体,既要有利于相关各方探讨和开展学科交叉,也要能为持久的交叉融合提供稳定的环境或平台支撑,或者可将之称为学科交叉(大)平台。
那么,这样一个攀登团队的发展载体(以下简称大平台)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首先,要能适当超脱相互博弈的各方利益而存在。如何实现呢?
我们当然不能去制造另一个学科壁垒式的利益主体。所以,这个大平台并不是一个与学院同等地位的利益与考核主体,而像是一位更加超脱的利益分派者。大平台应当有着虚体加实体的双重面貌。虚体是指,大平台主要由参与的各实体学院成员组成,而各成员编制与党群关系隶属原学院,具双聘身份;实体是指,大平台是学科建设的一个主要载体,有着发展的权利和相应的责任,是建功立业的实体单位。大平台框架下所获取的成果和利益,一方面属于大平台,另一方面也需根据成员贡献、协调各学院与成员诉求进行切割;大平台要组建专门委员会,在尊重团队意见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参与单位的积极性、从更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分派相关成果及利益。
其次,大平台要拥有发展的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要对其明确赋权。首先是事权,就是发展和建设学科的权利,其次是与之对等的财权、人权和物权。目前来看,大平台享有的财权应主要就是对学校匹配的专项建设经费及根据贡献所划拨经费的使用权利。在人权方面,首先要能从各学院自主选聘所需成员,在完成原单位教学等任务的前提下,参与承担大平台的项目任务;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大平台各方共性及发展需求,由学校批复一定的科研型专职教师如研究员和实验师等系列岗位指标,且拥有专聘、博后、助理等流动人员聘用权限,有关人员党群关系仍可挂靠相应合作学院。在物权方面,要能享有一定的专用空间面积和研究生指标单列计划等。赋予大平台各项权利也是学校支持和推动学科交叉平台建设的必要举措。赋予了相应权利,也要压实责任以传导压力,接受学校的考核。
再次,大平台当然要拥有承载核心学术竞争力的各类载体,包括长期合作、相对稳定的学科交叉团队、所建设及运行的实验室和设施、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队伍及共同获取的成果、项目、任务和平台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在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新学科体系,即为所建设的“学科”。
最后,大平台要搭建起与科研创新活动紧密融合的管理服务和支撑保障体系,要建有一整套利于学科交叉及各项科研活动开展、重大项目获取实施、重大成果产生的管理服务制度体系,要有把握大平台事业发展和健康运行、拟定这套制度的决策体系,要积极探索在多学院架构下的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此外,还要有在决策体系领导下,能将这套制度体系化为实际管理服务支撑保障能力的执行体系。三体合一,便是支撑大平台(攀登团队发展载体)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总而言之,攀登团队发展载体要具备培育和深化跨学科、跨学院交叉合作的功能,要成为催动不同学科融合成大团队的温床;这一载体要成为“强院兴校”中“建伟功、创伟业”的实体单位,是项目任务成果奖项的实施和主要贡献体,同时又是参与学院及成员间利益的协调者,依贡献、划业绩、促和谐、同发展。在大平台构建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框架下,各参与单位共建、共享、共赢!
“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攀登团队重点依托空间科学研究院建设运行。团队成员中,有来自研究院及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的日地物理与空间环境、行星空间及表面环境、卫星导航技术等多组的30余名成员,以及由机电信息工程学院10余位教师组成的多方向工科团队,并依托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成建制引进了小卫星平台核心技术团队,还有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学团队,均属意共建空天探测大平台。
建设和运行这一跨多学院乃至校区的理工大类交叉、待熔融之创新体系是该攀登团队须着力解决的关键课题!空间科学研究院作为目前实施学科交叉融合的载体,在现有制度、执行和决策体系的基础之上升级、锻造,铸成料想的大平台之模样,或许不失为个务实且高效的解决方案!
【供稿单位:空间科学研究院 作者:山东大学“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攀登计划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陈耀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雨晴 谢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