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我先后参加了两批强院兴校专题培训班。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在王学典院长、李平生书记带领我们结合工作充分讨论交流之后,我逐渐意识到,在强院兴校之路上,青年教师干部不仅不能缺席,而且更应勇于担当,有所作为。
这次强院兴校行动,触发了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引擎,开驶了学校“由大变强”历史性转变的新航道。无论是否进入首批试点,一个总的趋势是,各院终将逐步面临赋权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这就对领导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感到青年教师干部尤其要多分担基础性工作,既要当好主要领导的参谋助手,又要做好表达一线教师诉求的代言人。
多做基础性工作是青年教师干部的宝贵财富。一个人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智慧都是在事无巨细的繁琐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在强院兴校的行动中尤应注意这一点。强院兴校,意味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相关权力回归学术组织,更确切地说是回到学院。学校把信任的担子压给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干?作为青年教师干部,一定要锚定自己的岗位,把最基础的事情办好。我承担行政管理工作以来,曾一度有个误区,那就是满足于把书记院长的要求及党政联席会议的部署传达给具体负责的行政人员。但是,这样一来,自己对分管工作掌握的情况就很有限,更难以有所作为。事实证明,承担管理事务决不能做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强院兴校需要每一级干部开拓创新,创新的智慧来自实践。一些看似一般性程序性的常规事务,有很多发挥创造改进的空间,要创新就必须自己去亲自动手,要像做科研一样,带着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去钻研思考问究竟,把过去的政策、现行的政策、执行起来的实际效果统筹起来考虑,才能拿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青年教师干部只有多做具体工作,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全院治理思路得以贯彻实施提供最可靠最可行的操作办法。
多做基础性工作,必须注重“上情”与“下情”的统一衔接。强院兴校,推动建立“学院吹哨,部门报到”的治理模式,单靠被动接受部门的简政放权是不够的。学院要在职能对接中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先做好现行管理机制的明白人,才能在以学院为中心的改革中把握好衔接,把本单位的“顶层设计”规划好。“上情”就是要了解学校机关部门的情况,了解机关部门是采取何种机制贯彻学校党委部署的,这种机制是如何运行的,有怎样的顶层考虑,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这是一件必须在干中学、学中干的事情。青年教师干部要通过大量具体工作,带着一根筋的韧劲,勤跑腿、多交流、肯较真,才能真正成为了解和把握“上情”的明白人,为党政领导班子的治理决策作好参谋准备。
同时,“学院吹哨”不能是机关职能的单纯下移和简单复制,要有针对性地改造治理体系,探索建立学科、团队、平台等“三位一体”科研组织模式,就必须对“下情”有充分的了解。这一点青年教师干部更具有先天的“在场感”。从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来看,自从这两年承担管理工作以来,明显地感觉到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个人学术成长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科研压力大,同时,作为资历较浅的教师,常常要与青年教师一起承担一些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基础性事务。这些有时会使自己处于一种纠结焦虑的状态中,但正是这种心境使我更容易理解一线教师最真切的诉求,也更容易理解青年教师在成长中最容易产生怎样的困惑,甚至是走哪些弯路。青年教师是一个学院的未来,一个发展有后劲的单位,既要有激励机制吸引一批杰出人才坐镇,更要有平台资源的倾斜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既然要打开“学院吹哨,部门报到”的局面,那么作为青年教师干部,就应该担当起“为青年教师吹哨”的责任,协助本院的党政主要领导,制定出真正让基层教师有实实在在获得感的管理服务制度。
强院兴校行动必将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一行动赋予了我们更加繁重的任务,更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作为青年教师干部,一定要立足本职多干事多担责,在丰富的一线事务中,历练驾驭复杂矛盾的协调能力,勇做搭桥铺路的小石子,为学院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提升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