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山东大学管理人员十九届四中全会及强院兴校培训班,具体参与的专题研讨班主题是“学科汇聚交叉融合与发展”。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讨论和观察,除了收获了一张颇有成就感的电子证书外,也让我有机会沉下心来对所参与的学科建设工作进行新的思考。
结合所在的学院学科建设情况和自身有限的专业知识,想谈一下自己对“儒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些浅显的认识。按照现有的学科划分标准,“儒学”目前还不能称其为一个学科。在现阶段,实现“儒学”在高校的建设发展,有效推动现有学科的汇聚交叉融合是其必经之路。在山东大学,以儒学为符号的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传统源远流长,在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等领域也取得了一批具有时代高度的标志性成果。此外,我校位于儒家文明发源地,面对当今社会上兴起的良莠不齐的“国学热”,面对人类文明对话发展的新局面,使得我们对“儒学”的研究传承也有着一份特殊的使命和责任。2015年,儒学院负责组织建设的“国学”(儒学)学科,被列为山东大学首批新兴交叉学科获得“学科高峰计划”重点建设支持。2017年,由儒学院参与规划的“中国古典学术学科”成为《山东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五个“一流学科领域”之一。有着学校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儒学院一直以国学(儒学)学科的建设为抓手,致力于探索学科汇聚交叉融合的方式和路径。
通过观察近几年儒学院的学科建设,并实际参与管理服务,我的看法是,“儒学”目前还是仅作为现代学科体系下的特色研究方向,以点状分布在其他各学科中。如儒学院的儒家哲学研究、儒家文献整理研究、杜甫研究、辞赋研究等,这些方向分散在中文、历史、哲学等一级学科,具有雄厚实力,已获得学界广泛认可。但是如果按照一级学科的标准来衡量“儒学”的建设,还远不成体系。2015年,儒学院上报“儒学”学科建设方案,规划二级学科方向为经学、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和文献学。这些方向与现有学科划分多有重叠,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再到社会认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论证和探索。目前,儒学院国学实验班“尼山学堂”以国学原典研读为基础,试行国学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初见成效,成为“儒学”学科建设过程中一个有益的经验积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推动“儒学”成为一级学科,道阻且长。但是儒家思想融汇在中国传统学术之中,几乎与所有的人文社科类研究都有汇聚融合的潜在可能性,如儒家政治研究、儒家生态研究、儒家史论研究等,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的形式实现传统学术的现代性转化,以高质量科研成果推动具有儒学特色的学科增长点和学科内“小”高峰的形成。儒学院执行院长王学典认为,“当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而不应该以学科为平台切割问题……学科应成为问题的工具,成为研究与阐释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工具。”在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中,可用儒家思想作为底色,跳出学科桎梏,借鉴世界学术成果来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和新话语。
实现“儒学”与其他学科的汇聚交叉融合,需要学者的学术观念“先行”,提出可能的前沿方向,学院或团队则需要进行精准对接和持续的培育扶持。能够在学术界挂上名号、形成公认的学术高峰,都需要学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力和一定时间的积淀。这使得我们一方面要时刻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调动跨学科资源以问题为平台进行整合融汇,另一方面要敢于进行有益的学术探索和尝试,在充分巩固已有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学科交叉新方向。
以上思考作此记录,以作为这一段时间学习和工作的一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