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暖阳春苗”志愿服务之行结束第二天的早晨醒来,我才意识到,授课真的完成了。闭上眼,我仿佛又身在前往邹城郭里镇独山小学的大巴车上,与我的老师、同学一起去赴一场传统文化之约。
“暖阳春苗”项目作为中央文明办新时代志愿服务重点项目之一,旨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我有幸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致力于学校文化体验教育特色育人模式的社会推广与服务。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就与同伴们、老师们开始了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在诸多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们不断打磨课件,反复说课、试讲,练习把控时间、优化教具,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只为向孩子们呈现出尽善尽美的传统文化课堂。
三个小时的车程,窗外景色由高楼林立变为民居散布,车道由多道并行变为单道独行——我们来到了一所乡村小学。武术、扎染、汉服、古典舞、传统乐器、文学地理,我们所准备的传统文化课程将在这里开展。
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产物,因此我与王琳琪同学共同负责的课程名定为《襟带天地,锦绣山河——感受中华汉服之美》,“天地”与“山河”是汉服承载的至大至美的价值意义。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们做了诸多准备,但真正踏上讲台时,我才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多么不容易。面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之一。遇到学生在教具未准备完全时提前到达教室、电脑与教室投影设备不匹配、视频播放不了等情况时,我学会了沉着冷静地拿出替代方案,还有相应的课堂管理方法。最终我们度过了一段充满欢声笑语的汉服之旅。
我们应对教育心存敬畏,这不只因为施行教育之难,更在于教育对人生的影响之大。我来自乡村,长于乡村,我明白教育对孩子的意义,那是他们向上攀登人生时手中牢牢抓住的藤。孩子们渴求一切知识,渴求一切支撑成长的力量,而这些力量是由一个个教师汇聚传递的。
我看到了很多教师的身影,那是独山小学的校长,以校为家,带领全校老师从山上一担一担把土石搬运下来,铺就校园平坦的地面,再一棵一棵种下小树,如同期盼着他的学生们成长一样。60岁的他永怀热情,泥塑、书法、绘画,他介绍自己作品和学生们的作品时,笑容如同太阳一般灿烂,独山小学教学楼上的“师魂”二字从他的身上透露了出来。我看见了曾参加支教的马老师,她在返程路上讲述了20年前参与支教的经历,以及教育教学实践对她教师职业道路选择的影响。我还看见了前前后后为教学组奔波劳碌的王老师、范老师,还有很多学长学姐、记者同学,他们都是我的老师,以身作则地教会了我“老师”的含义。
此外,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这是我第一次向小学生们讲述中国文化。在课堂上,孩子们的积极反馈和不断赞叹,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喜爱亲近是铭刻骨血的,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很荣幸能够作为老师,带领他们一窥传统文化的一角。
我想,时空的前后交汇碰撞是神奇而美妙的。多年后,也许我真正为人师者,把从老师身上所学到的传递给我的学生,也许在带领学生进行文化志愿服务时会诉说我的故事,我会再次从他们的眼中看到熟悉的闪烁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