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我接到《山东大学中文论丛》编辑部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采访文学院马瑞芳教授。面对这样一位大学者,心里不可能没有压力,但是我也深知机会宝贵,不可错失。
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采访效果,我把本科期间拜读过的马老师的著作又拾了起来,从《〈聊斋志异〉创作论》到《煎饼花儿》,从《百家讲坛》的往期视频到喜马拉雅听书,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渠道,离马老师更近一点。访谈提纲也一改再改,以求采访问题准确得当。
3月10日,天公作美,风和日丽,老师小区里的红玉兰开得正盛。李剑锋老师带领我们轻轻敲开马老师家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身着红色长袖衫,一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这就是从媒体中久已熟悉的马老师了。马老师很热情地把我们请进屋里坐下,端来热茶,脸上始终带着亲切的微笑。至此,我内心的紧张才得到一丝舒缓。
马老师十分健谈,我们准备的访谈提纲实际上只起到了一个引子的作用。我们问马老师毕业之后为什么选择了留校任教,马老师笑着说:“毕业之后我是先去了卫生部,后来才作为‘随迁人员’跟随牛老师回到山大的。”随后,马老师开始讲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1978年3月收到回山大的调令,9月开始上班,中间半年搞文学创作,1979年就被评为新锐作家。1980年给本科生上课,1986年开始给研究生上课。她讲到自己带研究生时也要“看人下菜碟”:调皮外向的可以一顿臭骂;沉默内敛的就谆谆教导;性格娇娇动不动哭鼻子的,不仅不能骂还得哄着。说到教学中的趣事,我们都被逗得哄堂大笑,马老师自己也笑得前仰后合,中气十足的爽朗笑声甚至惊醒了家里的智能机器人。
一开始马老师在讲述时,目光都会放在自己的学生——我们同行的老师身上,我想,原来热情活泼的马老师面对陌生人时,也会有些羞涩吗?随着采访的顺利进行,马老师终于把热切的目光落到我们身上,近八十岁的高龄,却目光炯炯,明亮有神。当讲到自己和《百家讲坛》的故事时,我们都跟着一起激动起来。马老师在央视编导的大力邀请下,完成了前后共二十四集的“说聊斋”,收视率屡创新高。这不仅给马老师带来了声誉,更是宣传了山东大学及其中文学科,影响深远。采访最后,著作等身的马老师,带着一丝“炫耀”的语气告诉我们,她的新书《豆棚瓜架婆婆妈》即将出版。这一瞬间,她的神情快活得像个孩子。
采访到近十二点,我们不好意思再打扰老师,抱着马老师题字的赠书恋恋不舍地告别。关上门的刹那,我只想着,下次若有机会,我将带着欢快和期待前来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