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校园,浓荫翳日,百舌争喧,崇光碧叶,落英缤纷。冯陆先生的石像前,四个充满朝气的青年学生背着书包,手捧书本,正围着一位白发皤然的老教授问这问那。教授儒雅可亲,温如春风,正在给他们耐心地讲解着。学生们笑出了满眼的星光,一个一个如阳光下挺拔的小树。
这是昨天我在校庆宣传片拍摄现场看到的一个场景。它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正是我心中文学院精神图谱的绝佳隐喻,象征着一种文脉的接续与传承。
疫情发生一年多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了很多。网上的交流隔着屏幕总感觉少了些亲切,多了点距离。记得去年同学们第一次大规模返校的时候,我们几个老师策划用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来迎接久别校园的你们。因为文学院师生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青春读书处,永远一家人”,我就想把这句话嵌在对联里。想了半天,攒成“青春作伴白日昭只重回读书处;风雨同舟山河无恙永远一家人”,并用毛笔写出来悬挂在现场。这两句话只顾语义和气势的通顺,并没有考虑对仗。后来杜泽逊院长和一个学生在现场看到后,特意提醒我说,文学院展示的对联一定得更规范一点,不仅要讲究对仗,哪些字能写简体,哪些必须写繁体,都不能错。惭愧之余,我也体会到“文学院”这个金字招牌真的是几代学人和成千上万名学院学子呕心沥血、接续奋斗、共同呵护的结果。
后来再一次接学生返校的时候,我拟了初稿,把“文”和“学”两个字融在对联之中,跟去北师大读古典文献的学生斟酌修改后,定为“斯文高广无所增减;为学家国有以行藏”,由北师大的学生写好后寄来。第三次返校的时候,一位2016级擅长隶书的本科生写了一幅对联“文江学海千帆竞渡,鲁韵齐风一脉相承”。第四次返校,我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拟了一首小诗“江山如有待,君子以经纶。斯文于此盛,为学家国新”,还是由这位2016级的本科生书写。同时,根据这首小诗,我们用“江山有待斯文盛,礼乐无惭为学新”的毕业横幅送别2020届文学院的毕业生。
到了九月份,老生返校,“新秋鸿雁有声且别眷府,故园风雨无恙还就胶庠”的对联出自一位2017级本科生,这个学生今年也要去北师大读研了。迎接2020级新生的时候,杜泽逊院长亲自拟了一副对联,“研究物理,为家国学问;体会人情,作天地文章”,由去北师大读研的学生书写。杜院长在现场还不厌其烦地教给我很多关于联语的知识。今年春季学生返校,我拟了一幅对联,经与学生修订后,“大块遗文章,有待修毫学正雅;青春驱疠疫,惟期广卷展鸿猷”以龙门对的形式呈现。杜院长看到后说,这副联语不但对仗,而且还应景。最近的一次是由我们的2020级本科生创作书写,“好雨迎春文章焕彩腾蛟凤;清风逐疫学府增辉起金声”。
尽管有些联语仍然不够规范,我却像水獭祭鱼一样虔诚地罗列出来,只是想说明,这个小小的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文学院蒙以养正、教学相长、敬畏学问的师道精神。
当然,我想这里面应该还包含着我们的一些价值追求。我记得我的毕业纪念册上,有位老师写了简单的三个字“有诗意”。当时我并没有领悟到这几个字的寓意和分量。可是在毕业二十年之际回头再来看这句话,才知道在充满劳绩的人生中追求“诗意的栖居”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和精深的修养。老师对我的教诲,虽然不能达到,但是它一直像北斗星辰一样在那儿指引着我。所以,今年我给大家的毕业赠言中说,君子之言行,所以动天动地也。
最后,还是勉凑了一首诗(仍然有学生的功劳),以是为别。
河水归潮送孺子,泰山落影惜登临。
乾坤欲展千寻目,家国希赓百世心。
忽作星驰遐迩散,莫思月度短长吟。
但得书籍终相与,何必青山桑梓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