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兴隆山校区红枫林立,金色的银杏叶乘着风打着旋儿缓缓落在先志大道上。这条以原山东工学院院长刘先志先生命名的大道也在深秋成为了学生拍照取景的宝地。校园美景与山大底蕴相融合的这一幕,也启发我在今天“传承山大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专题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上结合校园地标、名家故事与学生探讨新时代青年人、山大人的使命与担当。
起初,课程按照我的设想有序进行着。从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到一同见证历史与当下山大师生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和创新素养,我发现学生比我预想中更加投入和用心。他们对心怀“国之大者”有着深刻的认同感。
但今日的课堂同时成为了我学习的课堂,我的学生成为了我的思想的拓展者。当我讲到闻一多先生因臧克家先生一首“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破格录取他时,我和学生对如何理解“幻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出乎我的意料,工科生们对“幻光”延展出多个哲学层面的解读。他们有的将3个幻光拆分解读为名利、幻想、人生目标,强调设立人生的航向、灯塔和切实行动的重要性;有的结合共产主义理论在中国当时的传播情况,解读为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看作“空想”,谁就会沉入“苦海”失去信仰的根基;有的从过于强调人生的有意义或无意义进行了批判辩证的思考;有的认为要在客观世界寻找主观有意义的存在;有的将“幻光”的高度理解为人生要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一场“幻光大讨论”,让我对学生的文学素养、价值判断和思辨能力有了多维的认识。
这一堂形势与政策课,我与学生共同见证了务实的山大风骨、朴实的山大作风、扎实的山大底气;我们切实在思维的碰撞中真正感知到了学无止境、厚积薄发的价值与意义。这份领悟让我更加相信沿袭着山大品格的师生将坚定“国有所需,吾辈之责”,也更加激励着我崇实求新,潜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