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与参加“2021年山东大学青年教师比赛”的选手分享了自己的参赛经验。接到这项任务后脑海里诸多的情绪、思考、概念、技巧想要一涌而出,可真正组织起来,似乎又困难重重。于是我依次点击开曾经日夜打磨的PPT,寻找灵感。
冷静下来回看自己的教学内容与设计,新的不满意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画面还可以更整洁,动画还可以更精巧,案例还可以更有趣……于是不由感慨自己陷入了惯性的思考模式,同时也回想起自己准赛的过程中就是不断推翻、更新、融合。时间好像又回到了一年前这个旅程开始的地方,同样是在这个深秋的校园中,我着手准备参赛的五份课件,第一次思考这个学科与讲课比赛之间是否能擦出火花。
虽然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这个耳熟能详的一级学科,但语言学本身却相对小众,对于中文专业的大一本科生来说,现代汉语这门课也不是轻松愉快的。我日常使用的课件中偏爱使用经典教材里带有浓烈研究背景的典型语料,授课中也常充斥着密集的概念、方法讲解。这些内容实在无法直接移植到比赛当中。因此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怎样去包装不同的知识点,怎样让知识更有趣,怎样从每一个知识点切入,升腾出学科价值的奥义。这样,这次经验分享的框架,就从我最初面临的问题中成形了。
虽然教学无常法亦无常规,但既是比赛,自有其固定的规则和取胜的路数,在没有思路时加以借鉴,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在主体知识无法进行重大变更时,BOPPPS(就是根据导言、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几个步骤组织一套课程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程序性组块就可以为我们提供灵活变通的可能。比如通过具体案例开启具有悬念的课堂,自然导入学科内容;增加互动的内容并通过学生讨论升华主题等等。这些元素的加入让原本无章法线性讲授变得富有层次性。“用理论照亮材料”,果然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景象。
除了教学技巧和教学理念上的革新,对我个人来说,更大的收获是来自对学科更全面的认识。我们总是说学业的晋级和科研的探索让我们错过了很多知识的岔路口,最终走向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而教学比赛是一个契机,把我重新带回了很多个岔路口,让我有机会遥望一下别的路上的风景。在多义短语节段的准备中,我看到了法律语言学的重要进展和对立法与司法的贡献;在语义角色节段里,我惊呼自然语言处理可以和语言资源高效融合,直接产出产品;在词类划分里,我发现心理语言学家已经深入探索了不同词类、不同语义的神经基础,绘制了大脑词汇地图。如果不是青教赛的带动,我可能不会去详细了解这些学科分支的新进展与新方法。所以,对于一个青年老师、青年学者,青教赛都是马力十足的助推器,备赛的过程可能漫长又疲惫,但终归不虚此行。
我将这些思考写入经验分享的内容,这些微观细致的感受,真实又深切地印刻在我心里,让我更加笃定教学之路和科研之路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路上的风景交织出的美好图景是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独一无二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