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山东大学博士后工作会议在中心校区举办,我有幸受邀参加。这次会议不仅是对山东大学博士后工作开展30年来的一次总结,更把对博士后工作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会上,大家通过视频,共同回顾了山东大学博士后工作开展30年来的历程,学校为获评的8个2020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山东大学2021年度优秀博士后、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颁奖,以表彰大家在学术研究、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为学校发展作出的贡献。山东大学樊丽明校长、吴臻副校长,人社部、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高校、合作企业、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和优秀博士后代表进行了工作介绍、经验交流以及博士后相关政策解读等。与会人员分为文、理、工、医、威海、青岛六个小组就博士后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明确指出,博士后是山东大学一支极为重要的科研力量。令我感触最为深刻的是近年来学校在博士后工作方面的主动性。学校能够适时调整博士后的相关政策,出台相关文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博士后创造出稳定舒适的工作环境。我本人即是学校博士后工作改革的受益者之一。2019年6月,我在山东大学儒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顺利进入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科研流动站,成为山东大学第二批特别资助类博士后。博士后工作期间,我参与了合作导师杜泽逊教授科研团队所承担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清人著述总目”“清史典籍志”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经正义》汇校”。一流的科研项目,一流的科研团队,一流的合作导师,让我在两年多的博士后工作中,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有清一代的学术脉络以及儒家核心典籍的文本生成与流传等情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进而完成自己关于清代儒家经籍刻石的专题研究报告。
如今,我已顺利入职山东大学文学院,在教学之余,继续跟随杜泽逊教授的科研团队从事科研工作。近日,团队承担了国家“十四五”规划文化工程“《永乐大典》综合整理”项目,担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适逢其会,奋勇当时,叩心而问,能不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