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末尾,夏天悄然而至。紧张己久的毕业论文答辩终于在今天正式落下了帷幕,意味着我在山大七年的求学之旅,自此将画上句号。
与往年不同,春季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家的节奏,本该线下进行的毕业答辩,最终以线上的形式开展,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对这次答辩的重视。为保证答辩顺利进行,早在一周前,学院就事无巨细地制定了答辩的流程,让同学们能安心准备自己的答辩内容。今天早上,参与答辩的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早早进入了会议,耐心等待答辩的开始。本次答辩除了学院里几位熟悉的老师,还邀请到了方言学领域的专家赵日新老师和高晓虹老师。这让我感到紧张的同时,也更加期待老师们对我论文的指导。
今天参与答辩的一共有七位同学,秉持着语言学专业认真、细致、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格,答辩会照例从早上八点持续到了下午六点。每位同学完成十五分钟的论文陈述后,六位老师依次对论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点评,既肯定了同学们所作的研究工作,同时也针对论文中出现的大小问题,为同学们指明进一步的完善方向。
语言学的老师们一如既往的亲切,答辩整体氛围较好。在答辩开始之前,老师们为了缓解大家紧张的情绪,一直笑着与大家沟通。在答辩过程中,老师们提问题的方式和语气也很温和,充分顾及到了大家的心情,让我们能更自如地阐述自己的研究内容。
线上答辩的确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语言学的论文篇幅较长,老师们通过电子设备阅读论文十分辛苦,无形中增加了评议的难度。而我们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一次答辩不能与老师们面对面交流,同样也感到遗憾。虽然答辩存在诸多限制,但令我感动的是,老师们依然努力给了我们仪式感。在答辩的最后环节,答辩秘书刘老师宣读答辩决议书,几位老师都笑着为我们鼓掌祝贺,用截图代替了合照,留存了这个宝贵瞬间。最后,答辩主席赵老师还让同学们分享答辩结束的心情。在那一刻,我本以为自己会感到如释重负,可开口的瞬间,想到的却是这些年与文学院,与语言学的老师、同学们相处的点滴瞬间。
“尊学术,重情义,尚风骨。”在山大求学的这七年,文学院带给我的不仅是专业的学术知识,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更赋予了我作为作为中文人应有的人文情怀和处世风范。今日之后,我也将带着文学院的精神风貌,昂首迈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