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想起周六发生的事情,仍然心潮澎湃。那天,我起了个大早,发现窗外乌云密布,大理的天气复杂多变,不一会便雷雨轰鸣,我不禁又习惯性地担心起来,如此大的降雨,滇中引水工程的高风险隧洞是否会因为地下水的突然增加而出现突水突泥风险?随即,我打开了各个标段微信信息群查看现场情况。雷雨轰鸣中,忽然接到了监理和现场的紧急通知,滇中引水工程有两个隧洞上游出现地质险情,急需探明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对前方的地质风险进行评估。我立马报告山东大学滇中引水工程专项超前地质预报项目部(简称滇中预报项目部)的各位老师。聂利超教授和杜毓超教授当即决定从丽江火速赶来进行现场应急探测。
险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冒着雷雨,我们穿过两个小时山路辗转到了现场,进入隧洞,一眼望去隧洞内积水洞段长度已经超过1公里,平均洞内积水深度快没到了膝盖。由于洞内积水太深,无法行车,我们当即决定涉水徒步进洞,浑浊的水下全是各种碎石、碎块,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一步没踏实就有摔倒的危险。洞线长,通风不畅,洞内空气极差,蓝色的口罩没几分钟便变得乌黑。经过50分钟的涉水跋涉,终于到达掌子面。粗略估算隧洞涌水量约1万方每天,现场存在巨大的突水突石风险。经过简短的会商之后,我们决定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波法SAP及激发极化法TIP立即对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特别是含水构造开展探测,克服了洞内出水、空气混浊、高温、缺氧等困难,大家顶着浑然天成的“烟熏妆”高质量地完成了探测任务。
出洞后,我们立刻又驱车前往约50公里外的隧洞上游开展下一轮应急抢险……
经过现场一天的忙碌,回到项目部大理分部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聂利超教授带领我们又立马开始了数据处理、综合研判等内业工作,直到深夜。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山东大学滇中引水超前地质预报项目部经常发生,这只是山大人在滇中引水工程中普普通通的一天。
滇中引水工程是国家172项水利工程之首,直接惠及滇中约1112万人口,从丽江到楚雄,大家的印象是风情万种的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流连忘返的风花雪月、苍山洱海。而对在滇中的山大人来说,却是以堪称世界地质博物馆的香炉山隧洞为首的一系列深埋高风险的隧洞、施工过程面临的突水突泥、塌方等地质灾害风险的严峻挑战。
自滇中引水开工以来,滇中引水现场到处都有山大人奋斗拼搏的身影。杨磊教授、聂利超教授、杜毓超教授、蒋红光副教授、白继文副教授、任玉晓、范克睿、刘聪、陈安东、屠文峰、鹿伟等一批山大人长期驻守在工程最前沿,用行动践行着山东大学“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在秀美的彩云大地上书写着山大人的风采。
“你们山大是我们的眼睛、耳朵,是我们工程安全掘进的有力保障”,这是我在滇中引水现场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这既是对我们山大人的认可,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滇中引水工程一线对我们山大的期望。我们滇中预报项目部秉承岩土中心创立以来的优良传统——“脚下沾满泥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服务国家需要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攻坚克难” 。发扬岩土中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科研作风,在滇中调水工程承担起新时代年轻人的责任,深入参与滇中引水一线现场,用自己的脚步、汗水与专业知识在滇中现场兑现着“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山大人”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