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校友

山东大学首届“校友招生宣传大使” 徐玉芹

徐玉芹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23日 19:23 点击次数:

校友办找我约稿,让我写写担任招生宣传大使所做的工作,我一开始婉拒了。因为很多校友都在为母校做事,所做的也不仅仅是招生宣传。大家之所以关注到我,主要是因为我的职业。记者这个身份,本身就有“先天优势”。后来想了想,确实应该写点东西,但不是写我做了什么,而是母校给了我什么。我想说的更多的是回报。

曾经有人问,你对山大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我说,那是因为我从山大得到的太多。可以说,我在媒体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母校师长、校友的厚爱、引领与帮助。

有三件事我至今记忆尤深。

第一件,是被导师“踹”进学校读了三年研究生,并在这三年里完成第一次转型。

导师唐锡光教授一直是我敬重的师长。一个偶然的机会一起吃饭,我坐在他旁边,他突然问我为什么不去考个研究生。我说主要是没时间。他说,你本科是英语专业,又在媒体工作这么多年,怕什么?就这样,2011年,我算是被唐老师一脚“踹”进学校,又读了三年的书。而这三年里,除了补充专业知识、探究自身与外界之外,我在唐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从传统媒体人到新媒体人的第一次转型。

2011年唐老师招了三个研究生。研一的时候他就要求我们三个做公众号,我心里犯怵,但还是硬着头皮开始运作第一个公众号,定位是自己最擅长的高考政策解读,也是当时山东第一个高考公众号。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唐老师当时像给小学生批改作业一样,在每篇微信后面给我留言,告诉我要怎样,不能怎样。就这样,我从一个只会用电脑写稿的“小白”,做出了山东第一高考公众号。我离开老东家时,那个公众号粉丝数到了16万。

包括做高考交流QQ群,也是受导师的点拨。高考交流群帮我解决了纸媒无法解决的互动问题。我与用户的沟通,从过去热线咨询阶段的“一对一”,转变为QQ群里的“一对多”。与此同时,我完成了垂直用户的原始积累。

研究生三年,我完成了传统媒体人的第一次转型。

第二件,“老徐话高招”从“单人直播”转型做访谈直播,母校老师给我做“陪练”。

因工作变动,2019年2月初,我到了齐鲁晚报,开始尝试在齐鲁壹点做直播。由于前期积累了专业经验与大量垂直用户,以及多年做现场讲座的经验,直播对我来说并非难事。后来报社海选培养视频节目,“老徐话高招”成功入选。“老徐话高招”一开始是单人直播。通过半年努力,“老徐话高招”成功破圈。

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也打乱了高校招生宣传的原有套路与节奏,急需一种新的宣传手段来代替。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直播锻炼,在积累了大量专业经验、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基础上,“老徐话高招”迅速推出“招办主任访谈”。到2021年7月30日17时,“老徐话高招”共推出直播节目226期,仅齐鲁壹点客户端收看总量便达到3240万,成为齐鲁壹点“金牌直播栏目”。而到2022高考季结束,“老徐话高招”专题收看总量达到8015万,得到了高校、高中、考生及其家长的高度认可。

然而,如今的金牌直播栏目当年的第一期访谈是在山大诞生的,当时的访谈嘉宾是时任本科生院院长、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刘传勇,时任本科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徐志全。因直播经验不足,那期访谈内容虽然精彩,但由于收音不好,播出时声音很小。每每想起这件事,都无比愧疚。与愧疚相伴的,是我对母校老师愿意给我做“陪练”的感激。再到后来,“老徐话高招”只要有档期,时任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刘传勇、现任本科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徐延宝等就会到直播间支持。

可以说,“老徐话高招”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导师唐锡光教授的指导,和母校师长们的支持与帮助。

还有一件事,是我第一次在咨询会上做大型连场直播。

2019年6月26日齐鲁晚报高招咨询会,那是我第一次把“老徐话高招”直播间“搬”到咨询会现场,在咨询会现场访谈高校招办主任,不间断采访了十几位招办主任。同样因为经验不足,现场遇到了一些问题。有惊无险地完成直播后,刚打开手机,便收到物理学院张承琚教授的留言。

张承琚教授全程收看了直播,针对那场直播给我提了5条意见,包括声音问题、准备工作不充分等等。一针见血。他说,我一直很关注你新闻和节目,特别是与山大和教育有关的。我认为你很会抓点,把人们关注的、社会关注的找得很准;再就是有教育情怀和山大情怀;第三是很投入,工作精益求精。所以,对你要求必须要高标准。但愿对你有帮助!

张教授的5条意见和当时的留言截图,我至今保留在手机里,时刻警醒自己。

当然,母校师长帮助我成长的例子远不止这三个。

在疫情发生之前,我是常常回学校的。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回学校找老师倾诉,寻求解决办法;常常回学院听大咖们的讲座,那些讲座有时会让我茅塞顿开;心情不好的时候,回学校在小树林坐一坐,或者约同学去红门咖啡聊聊……即便不回学校,身边也有很多山大人。

常常有一种感觉,尽管我们已经走出山大,但山大从未远离,永远在我们身后,做我们最强大的后盾。而当母校需要校友,校友必然也是义无反顾。也许大家的方式不同,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校友对母校的心意。

我家书架上有一本书,书名叫《我亲爱的新山大》,是中文系56级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册,项怀诚、张毓熙学长主编。当时我有幸参加了56级校友的返校座谈,聆听了项怀诚学长和其他学长们对母校的深情回忆。那些故事,以及后来许多关于山大的故事,都被我用到了稿件和直播中。

许多山大故事,正在被讲述。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山大。

让我们一起把山大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上图右四为作者)


【供稿单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作者:新闻学2011级研究生校友 徐玉芹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何悦宁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