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毛泽东选集》,感触颇深,其中《论持久战》这篇给我留下尤其深刻的印象。尽管这篇文章已过去八十四年,然而当我在彷徨时仍然能从里面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
自从确立研究课题,我进入实验室进行独立研究已经有大半年了。犹记得当初在选择研究题目的时候,导师就曾说过,这个题目不好做:虽然有相关研究成功的先例,但是换了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成功与否还未可知。然而,也许是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者是“诺奖技术”的光环颇吸引人,总之,我选择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改进”作为研究的大方向,在学习之余,扎进了繁忙的实验室生活。
独立实验的大半年里,有成功也有失败。除了一开始简单构建的成功之外,越到实验后期,我越发觉果然如导师所说,失败才是做实验的常态。我开始被一次次的实验失败打击,再加上分子生物实验周期性长的特点,让我身心俱疲,斗志也逐渐减退。然而,如果把做科研比作一场战役,当我在读《论持久战》的时候,就让人突然感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论持久战》中提到了抗日战争中的两种论调:一个是只看到敌强我弱,悲观失望;另一个是一叶障目,盲目乐观。前者片面夸大了武器强弱的矛盾,被一时或一地的失败所迷惑,从而产生了悲观心态;而后者则没有勇气承认军事力量上敌强我弱这一客观事实,只看到偶尔的成功,便期待一蹴而就地取得抗战的胜利,从而忍受不了一时的挫折与失败。
而回想我在做科研时的心路历程,也可以总结出不同的阶段:一开始,尽管导师也提醒过实验的难度,但是我被初期实验的短暂成功所迷惑,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认为实验成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实验刚开始遭遇失败的时候,我还乐观地觉得不过是一时挫折;然而当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都遭遇失败却找不到原因时,我便迅速转为了“失败心态”,尽管每天都在按计划做实验,但心中已经由之前的踌躇满志转变为无奈。这些心态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我没能客观地认识到,实验是一个持久曲折的过程,要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同时对于实验失败或成功的原因,都应该从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做实验的认真程度以及实验成功的可能性去多方面理性分析,并作出调整和改进,而不能盲目地抱有盲目乐观或者悲观心态。
与困难奋斗,同样也是其乐无穷之事。科研路漫漫,但我愿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