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学生

第一临床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焕宁

杨焕宁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07日 19:30 点击次数:

今天,我参加了学院举办的“高举思想旗帜,奋进逐梦工程”主题第四期专题活动。在本次活动中,何中华教授以“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跨时代的相遇”为题,为我们从另外一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依据,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我们以往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习中,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是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更具体地说,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其中很容易让人忽略的是,马克思主义该怎样跟中国文化结合?还有该跟怎样的中国文化结合?在本次专题讲座中,何教授幽默风趣地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故事”。教授以马克思与孔夫子的思想自晚清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中国的相遇为主线,通过特定历史语境的还原和追溯,从哲学观念、文化原型、精神气质等层面,多维度地揭示这种相遇的内在可能性及其学理依据,深层次、多角度地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何教授在讲座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虽然在自觉的层面更多地表现为冲突,但在无意识层面却更多地表现为融会贯通。教授还从运思方式、历史观、自由观、实践观、真理观等多个方面,从历史本真性的敞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洞见、对人性超越性的指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等不同维度,探寻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会通的内在理由。我觉得最有创新点的是,教授全面缜密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的历史文化条件和契机:前现代的儒学与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有其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相遇的机缘;中国文化与欧洲大陆文化之间的亲和性,也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近代文化碰撞后的严重受挫,“一战”所暴露出来的西方文明的局限,使中国人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双重失望,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第三种可能性被中国人选择的重要历史原因。

何教授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讲述了革命先烈们在那个内忧外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年代,是如何手握“实事求是”这一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创新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成就的历程,系统地为我们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依据以及可能性。这次专题讲座不仅使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更让我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对于“实事求是”这一制胜法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供稿单位:第一临床学院    作者:2022级硕士研究生 杨焕宁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洪碧凤 谢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