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至1月5日,我所在的民歌调查小组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为期五天的线上调查、资料搜寻、分析与总结,对河北和山东地域的民歌及方言特色开展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并得到了一些富有价值的实践成果。
万丈高楼平地起。回顾这几天,我们作为社会实践的“小白”,在张燕芬老师的带领下,确定了“方言民歌”这一主题,主要调查研究组员所在省份民歌中的方言特色。活动开展之初,组员们制定并发放问卷,以了解各地群众对当地民歌的了解程度以及传承发展的建议,并在燕芬老师的提醒下加入田野调查,丰富调查途径。最终我们的问卷顺利发放,得到了广泛支持,为我们的实践调查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支撑。同时,我们的田野调查也顺利取得了成果。
接着,我们分别对河北地域和山东地域的民歌特色作分析。小组中来自河北的我以及来自山东的杨若涵和于思洁接续分享了我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其中既包括具体篇目的细致分析研究,也包括对当地民歌这一大类的艺术特征研究、传承发展研究、演唱实践研究等等。通过我们的分享,我们其他组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河北和山东民歌的知识,也对不同地域的民歌特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民歌中的方言特色进行了总结。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调查小组将继续开展对于西北和江西地域的民歌特色调查与分析工作,并根据问卷结果和分析结果整理得出社会实践成果,进一步了解、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歌方言特色。
在这些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通过线上问卷、文献调查等方式了解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民歌的认识程度以及个人感悟,调查当中还有热心网友倾情献唱。这次活动让我们在真真切切地走近民歌、体悟民俗风情的同时,也发觉各地方言在民歌传唱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瑰宝在时间长河冲刷之下依然熠熠生辉的魅力。前期的活动为我们进行下一步工作做了良好铺垫。希望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民歌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人们对民歌的看法以及方言在民歌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深入了解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歌及其方言特色,让民歌为人传诵,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