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到深圳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优秀中青年干部改革创新研修班,正逢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时期,此时来到深圳学习,我感觉恰逢其时。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时,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新时代“深圳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多年来,勇于改革、主动开放、大胆创新、敢闯敢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深圳从一个小县城一跃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世界举世瞩目的奇迹。
首先感谢学校让我有机会能参加此次培训,五天的培训课程紧凑又充实,让我深刻体会到深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我们时而在课堂上聆听着老师们关于深圳改革发展的讲述,时而在名校名企学习先进发展经验,大脑不自觉随之高速运转起来;时而驻足莲花山上,徜徉在深圳的阳光中,感觉时间仿佛又慢了下来,连空气都显得格外的清新。在乘车上课的路途中,我最喜欢坐在车窗边看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感觉每个人都匆忙而又坚定,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这让我想起老师提到的1981年立在蛇口工业区的那块大型标语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可能正是这种精神力量让这座城市仿佛从来不眠,永远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样子。培训期间我也一直在思索,深圳如何在短短四十几年时间就发展的这么好,“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因实干而强”应该是对这些年深圳改革创新发展经验最好的概括。
在学校党委推动“七大战略”提档升级、探索“两个先行先试”等精神的指引下,结合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要求,我牵头开展了“在精准对接‘三核’布局下,加快提升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课题研究,经过前期学习和调研,发现了目前校区服务青岛工作整体存在弱、小、散、虚的实际问题。通过在深圳培训期间的学习和思考,我对下一步工作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
凝聚合力与提升服务。深圳虽然是个年轻的城市,但是它的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水平非常高。它的政府是真正的服务型政府,比如,当某个企业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它会主动出现,想尽办法为企业排忧解难;而当这个企业发展顺利时,它仿佛又是“隐形”的,让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我想这才是“服务”的真正含义。从学校层面来讲,青岛校区是个年轻的校区,朝气蓬勃,生机无限,是发展的“新引擎”,如何更好发挥它服务地方的作用,我想应该在凝聚合力、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鉴于目前校区服务地方职能力量相对薄弱,在凝聚合力方面,思考可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整合一校三地服务地方力量,加强一体化工作机制,形成协同工作模式,整合学科、人才、平台、项目等创新要素,打造多方参与的服务共同体。在加强校区服务力量方面,建议可结合学校的校内挂职制度,考虑实行跨校区挂职,一方面可以补齐校区力量短板,另一方面可以让各校区之间相互熟悉情况,更有利于服务地方工作的开展。
凝练特色与主动融入。聆听老师介绍哈工大(深圳)错位发展的模式,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意识到校区服务青岛工作也要凝练自己的特色。青岛校区跟哈工大(深圳)的发展模式有相似之处,虽然我们是一个校区,但我们拥有三大学科集群,人才队伍、科研平台实力雄厚。我们可以结合学科优势,对标青岛市发展需求,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力争在打造具有山大特色的服务青岛工作品牌和标志性成果上实现新突破。同时加强学习驻青兄弟高校的校地融合发展经验,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和广大校友资源,通过人才共引、平台共建、设备共享、项目共推、学生共育、成果共享等方式,深化与青岛市战略合作,探索服务青岛、校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不断提振校区各单位社会服务的信心。常态化举办“山大校友行”“山大学子青岛行”“千名学子进青岛”和系列产学研对接活动,不断扩大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力量服务青岛。
融合共建与推动转化。在深圳学习的另一个更深的体会就是政府、高校、企业三者之间相互合作的融洽,深圳市政府对高校、企业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在深圳大学参加现场座谈时,相关负责人自豪地提到深大周围有200多家上市企业,我被这个数字深深震撼。我相信这么多上市企业的发展除了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外,更离不开高校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滋养。政府要发挥统筹作用,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人员、企业等主体协同,引导建立多方参与的收益分配机制,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作为高校来说,我们也要主动作为,积极与政府沟通协作,校地共建新型山东大学服务青岛平台体系,搭建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更好地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要不断深学细悟深圳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发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努力打造服务型、研究型和开放型且具有品牌特色的新型校地合作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山东大学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