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在东营调研的最后一天,也是我在东营生活的八千多个日夜中普通的一天,是自从递交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申请书后,一直期待的日子。
前期,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选定以黄河文化为主要切入点,查阅相关资料并做了较为周密的安排。这几天,我跟随团队一起,前往东营,回到家乡,展开实地调研。
我们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探访垦利杨庙社区,了解黄河沿岸居民的两次搬迁,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安居乐业、不断向更幸福生活迈进的黄河治理文化,并为百姓们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参观了黄河文化馆,走访了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九曲黄河沿岸的古都名声、风景民俗,以及正在推进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走访了东营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管理局,了解各方面为推进山水文化建设、保护生态文明与促进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努力;我们游览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东营文化公园,看东方白鹳在高树上筑巢,看黄河水缓缓流淌浸润土地,感受母亲河润养万物的魅力……在实践的四天实践里,我们行程紧凑,却是在我未曾停留过的地方驻足——原来,我的家乡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更美。
如果被问到这次实践的意义是什么,我可能会回答,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我深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和黄河文化。当下次朋友们一提起东营就想到石油时,我会告诉他们,东营不仅仅有石油,还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黄蓝交汇的“鸳鸯火锅”;东营是一座崭新的城市,也是拥有四千多平方公里湿地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东营是曾有着寸草不能生的大片盐碱地,但现在道路宽广,绿树成荫,因为我们还有无数辛勤的可爱的人民。黄河文化说大很大,像天上之水奔流到海的壮阔,像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荡气回肠;黄河文化说小很小,像杨庙社区十来平米小房间里奶奶手握的几寸草编,像鸟儿迁徙湿地中落脚的一方土地。而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喜欢、去弘扬黄河文化,去了解东营这一座年轻的城市,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黄河自西南迤逦而来,裹挟的泥沙随时间一点点沉积,悄悄露出水面,诞生出一片崭新的土地,这就是东营,我脚下的土地。在这里的二十多年,我感受着这座城市一点一点的变化。我想,我似乎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