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日记头条 > 正文

学生

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考古分队成员 王为鑫

王为鑫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21日 20:01 点击次数:

初秋的阳光炽热非常,邾国故城遗址的发掘整理工作也在进行当中,今年,作为“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考古分队”的成员,我赴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进行了调研实践,并亲身参与了一天的发掘。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处于峄山之阳、郭山之阴、高木山之西、津浦铁路之东,遗址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公元前614年,邾国国君邾文公从鲁国都城曲阜东南的“陬”迁都于此,直至战国晚期邾国被楚国所灭,立都于此共有近400年历史。秦汉至两晋时期为邹县县城所在,北齐时邹县迁至现邹城位置,该遗址始废弃。邾国故城遗址作为山东先秦时期重要的都城和秦汉时期重要的县城遗址,历年来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西周铜簋、东周陶文、秦诏版陶量等,自2014年起,山东大学对邾国故城遗址开展了长期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初步揭示了其城墙、手工业作坊区、宫殿区等布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七点,我们进入发掘区。环绕着峄山的雾霭仍未退散,工人大爷阿姨们已经早早地来到路两旁,等候着我们上工。今天的任务为清理一组坍圮的熔炉遗存,初步判断是由熔铜坩埚、鼓风管和起连结作用的草拌泥组成,而工作便是清理掉覆压其上的灰土,暴露出熔炉的本体。手持竹签与毛刷,匍匐在地面上,仔细地剔除固结在熔炉残片上的土块,砖红色的炉体与翠色的铜液呈现在面前,太阳的曝晒使得土壤蒸腾起温热的暑气,仿佛在复现着千年前的炽热炉温。清理完毕后,我对灰坑进行测绘、拍摄三维,这是留存考古信息,展现考古发掘成果的必要手段。鉴于考古遗存的不可再生性,这些资料会以线图和照片的形式出现在考古发掘报告上,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而其他同学,或在用手铲刮面,寻找着灰坑等各类遗迹的蛛丝马迹;或在对已发现的遗迹进行清理。下午,我们还对邾国故城遗址内的周边环境进行了踏查。通过亲身调查发掘,我们对于考古工作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次调研活动,团队成员还参观了考古队驻地内存放文物的展架。通过对其进行观察,我们了解了各类陶器的功能、型式划分及演变规律,对于器物形制的演变与时代进步的对应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还了解到,邾国故城是保存较好的东周古城之一,其三面环山的建筑形式具有战略防御的特点,为研究东周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该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面积较大,延续时间较长,出土文物丰富,能够反映出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山东境内古国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在像邾国故城遗址一样的其他遗址上,开展着工作,实现着梦想,努力阐释着中华文明,讲述着她的故事。站在邾国故城遗址内的大地上,便是踏着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我们与先辈们感同身受,继续探索自是义不容辞。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对于考古工作的现实性、重要性,在阐释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增进了我们对邾国故城遗址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的重要地位的了解。


【供稿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2022级硕士研究生 王为鑫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汪诗奥 王莉莉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