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10日,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午,“爱在身边”校园心理义诊刚为30余名师生解答了心理困惑,晚上八点,一个更大范围的科普活动如期进行:第一个全原创心理学科普动画“以微笑之名”在心理中心公众号“山大心理”准时发布。
这是4个人19天的极限操作,是不知道费了多少脑细胞、熬了多少夜、掉了多少头发的诚意之作。再次看到这个视频,回想它的诞生过程,一时之间百感交集。本来这是在秋季学期慢慢开启的任务,却因为一些机缘巧合需要在期末考试月不到20天的时间完成。于是,马不停蹄地开始想主题、组建团队——找能写脚本的、能做动画的、能编音乐的,重要的是在复习月还得有时间的队员。于是,边找边干,边干边找,终于凑齐了人。
主题的选取没有太多的纠结,很快敲定了“微笑抑郁”这个主题。这虽然不是医学上抑郁的诊断分类,却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有太多的人将自己的悲伤和痛苦藏在微笑的面具之下,以至于他们被认为不会也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最后陷入无助无望的境地,甚至发生悲剧。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个小小的动画来帮助大家。
还记得我和写脚本的郝玲同学头脑风暴想情节的晚上,讨论得头大且兴奋。虽然已经确定好了主题,但怎么把这个本来就是通俗说法的词语转变成有心理学理论支撑的日常表现、怎样用有吸引力的方式讲述这个主题、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这个主题,都是需要用心思考的问题。每当两个人碰撞出了一个绝妙的背景细节、一个精巧的转场设计时,那一瞬间产生的多巴胺驱散了疲劳。每个人都投入其中,积极思考,发散创新,有效沟通,这样的讨论过程谁又不爱呢?
还记得收到王嘉麟同学完成的第一幕动画时的惊喜与兴奋。作为美术生的她,画画不在话下,但做成动画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语言的局限性,有时很难将脑海中的画面通过文字精准地描述出来,所以当看到她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动画时,那种惊喜与兴奋是无语言表的。更让人开心的是,虽然做动画的工作量超级大,但她没有因为工作量大而敷衍了事,在整个动画创作过程中也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而是一直保持自己的思考,对细节进行改善,有这样的团队成员,又怎会对成果没有信心呢?
还记得第一次收到荣汉文同学发送的样品时的意外与兴奋。如果说从语言到动画是跨越了一个表达维度,那背景音乐的创作与编制就是跨越了多个表达维度。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沟通时的艰涩,不仅是因为行内人和行外人之间的知识鸿沟,更是因为用语言阐述音乐构想的抽象感,所以第一次沟通结束,我们都不知道最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幸运的是,汉文同学不仅音乐素养高,理解力也超强,在一次次修改中精准地捕捉到了想要音乐传递的情绪和信息,与情节相符的效果元素的添加也让整个视频变得更加引人入胜。这样用心做事的人,又怎不值得大大的夸赞呢?
校园心理义诊的举行、原创科普动画的发布只是精神卫生日系列活动的一环,“先行者——心理健康校园行”活动在10月份持续进行,关注心理健康,守护美好未来,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