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为追溯红色记忆、感悟沂蒙精神,2月18日上午,我与孙盛阳、彭俊翔两位同学来到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新年伊始,实践基地内灯笼高悬,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在战争时期,沂蒙人民拥军支前、抬担架、救伤员,成为抗战胜利最有力的后方支持。当时的沂蒙山区户户忙支前,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在整个解放战争过程中,在所有参与支援前线的500多万民工中,仅沂蒙地区的支前民工就超过了199万人。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沂蒙母亲……这些称谓都是属于沂蒙人民独特的红色印记。
讲解员告诉我们,推开沂蒙山区的每一家群众的大门,都能了解到一个红色小故事。推开“沂蒙母亲”王换于家的大门,我们会看到一座战时托儿所,那里有86位革命后代,那里是属于他们的无忧无虑的小天地;推开“沂蒙红嫂”明德英家的大门,我们会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子在用她的乳汁解救伤员,并和她的丈夫李开田悉心照料这位小战士;推开“沂蒙六姐妹”的大门,我们会看到6个当时只有十八九岁的姑娘为了给解放军送去由5000斤粮食加工好的煎饼,不分白天黑夜地烙煎饼,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带领全村村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粮草3万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从1938年到1949年,长达12年的沂蒙革命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参军参战,奋勇直前,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陈毅将军曾这样说过:“我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车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巍巍沂蒙山,矗立起无数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
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那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无私奉献、牺牲的沂蒙人民,同时我们更不能忘却军民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必将为中华儿女所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