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五月已经初具盛夏的烈阳,漫天飘飞的柳絮尚有春天的余韵。正是在这明媚温暖的一天,我有幸参加了由人文社科研究院主办的“文渊讲堂”第八期,这也是山东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流萤学堂”合作的学术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是王蒙先生。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我读了十遍以上!”“太难得了,这可是文学史中的人物。”……讲座开始前,周围的同学正在激动地交流讨论,我静静地没有说话,内心却早已澎湃不已。伴随着潮水般的掌声,王蒙先生和诸位领导老师踏入了会场。我立刻端正身体,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位“人民艺术家”,如同粉丝见到偶像。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特色与生命力”,鲐背之年的王蒙先生分享了他与传统文化“交手”多年的精彩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本次讲座,先生便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深入地阐释了“连续性”“创造性”“包容性”“统一性”和“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的丰富内涵。我深深地沉浸在先生的讲述中,跟随着先生的思路,领略到中华传统的思路三性,是经世致用,是自强不息,也是活在当下;品味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尚德”“尚一”和“尚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这些早已耳熟能详甚至烂熟于心的传统词句,在先生的阐述中得到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展现。
作为一名文学院的研究生,我一直在思考“中文人”应如何将自己的所学专业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应该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听完王蒙先生的这场讲座,我的心中有了答案。正如先生所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面临的伟大的前景和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王蒙先生将岁月积淀下来的思考传递给我们“00”后,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具象化表达。
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的回信中指出,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骨气何来?底气何在?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回答了这个问题。讲座结束后,我兴奋地带着我的思考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我们边走边讨论,诉说着,诉说着……未来,我们还将带着对文化传承的初心和使命,一直“说”下去,“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