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听同学们说,今晚会有超级月亮,在离家三千多公里的地方,在同一轮明月下,我与老师和同学们坚守在某重大工程现场,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这也是我阔别家乡、在工程一线过的第一个中秋节。
记得今年年初因协助老师组织专家评审会,我第一次进藏。当飞机飞临青藏高原上空,连绵的山川、巍峨的雪山便映入眼帘,摄人心魄。6月,刚取得硕博连读资格的我又前往西藏自治区,与第一次的“浅尝辄止”不同,这一次,我将在这里开展为期数月的科研探索和实践。
青藏高原地区地质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课题组所负责的工段又是重难点段落,穿越软弱极富水砂、卵、漂、孤石地层,因其结构松散、胶结能力差、渗透性强等特点,存在重大突水溃砂风险。如何在这样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制定出合理且严谨的施工方案,是我们在现场学习的第一课。面对严峻的技术挑战,我的导师许振浩教授将施工现场化作生动的课堂,结合实际问题,为我们讲解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难题中。他通过剖析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指导我们如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灵活调整技术方案与工艺,以极具实践性的方式为我们传授了宝贵经验。
在这几个月的现场实践过程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难题与挑战,我切身感受到单靠理论研究是难以预见和解决的。正如李术才院士常对我们说的那样:“土木工程最好的实验室就是现场、工地,那是我们最原始、最真实、规模最大的实验室。”同时,我也才真正体会到了许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只有深入参与到工程一线,才能真正了解工程地质的复杂性,才能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在许老师的指导下,经历了现场实践,那些躺在论著里的知识点突然鲜活起来、丰满起来,那种感觉就好像我重新认识了它们,之前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也豁然开朗,我想这就是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浓”,能够在这样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项目现场度过中秋节,我感到无比激动。从工程现场返回驻地的许振浩老师、潘东东老师、于海洋老师、岳远刚老师,为18名山大科研与管理人员以及28名现场工作人员开展了安全教育主题会,深入分析并强调了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以及应急处理方案。会后,老师们一同为大家分发了精心准备的中秋礼物,并组织聚餐共度佳节。席间,大家分享了各自的工作感悟与对未来的期盼,气氛融洽而温馨。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归属感。虽然此刻我远离故乡,但老师与同学就像我的家人一样。团圆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诠释——我们心中怀揣着共同的目标:为国家的重大工程攻坚克难。
在此次西藏之行出发之前,母亲曾对我说:要注意安全、注意身体,跟着导师好好学习,把自己所学真正运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母亲的嘱托常萦绕耳边。家是母亲的国,国是母亲的家,家与国都是我的母亲。我将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继续秉持初心、埋头苦干,坚守工程一线,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解决国家重大工程的“卡脖子”难题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