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自行车之旅活动举行的第16年,附中师生每年都以骑行的方式欢度国庆。2023年元旦,附中自行车之旅的故事被我创作成戏剧节目《骑迹》,搬上了集团艺术成果展演的舞台。但没能亲自全程参与骑行活动,是我的遗憾。今年10月1日,我终于踏上了这条附中人骑行了十余年的路——第16届自行车之旅。这一次,我带着自己的镜头,来定格,来记录,来创作。
只要出发,所遇皆是风景。运河线25名学生和11位老师从济南出发,途径德州、临清、聊城,历时四天,骑行420公里,最终返回济南。在我的镜头里,师生们一同在城市、乡村、田野和古镇中穿行,用自己的“骑迹”绘出了一幅幅新时代中国的繁荣昌盛。刚出发不久,对讲机中就传来呼叫:“有学生扎胎了。”赶到现场时,我见到了我们队第一位“幸运儿”小熙。小熙身姿挺拔,眼睛不大但很有神。大概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场面,小熙拽着自己的衣角站在被倒扣过来的自行车前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为了缓解小熙的紧张,我主动和他聊了起来。我问他当时什么感觉?他说担心自己爬不上这个坡。我又问“是第一次扎胎吗”,他害羞地回答:“是人生中第一次扎胎。”尽管在行前的培训中曾经讲解过如何补胎,可面对真实情境,小熙还是显得有些迷茫。老师们耐心地一边修理一边给小熙讲解修理的过程。很快,车就修好了。第一次扎胎虽然会害怕,但好在有老师的陪伴。人生路上总会有很多小意外,亲爱的孩子,请你相信,老师希望能成为第一个给你提供帮助、陪你解决问题的那个人。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附中著名校友季羡林先生资料馆。参观结束准备出发之际,对讲机又传来了呼叫——又有学生扎胎了。没想到主角又是小熙。这一次的小熙明显从容了许多,我见到他时,他已经在帮着老师打气寻找漏气点了。他笑着说:“老师,这是我第二次扎胎了!”我把手里的录像设备交给他,他一边讲解着补胎的过程,一边和老师一起动手。少宇老师也有意锻炼小熙,尽量让小熙多操作多体验。尽管操作并不熟练,但明显要比第一天的手足无措进步了很多。你看,成长就是在这样的体验里悄然发生。
可还没抵达驻扎酒店,呼叫再次传来:小熙又扎胎了。我满心好奇,第三次扎胎,小熙能自己处理吗?当我们赶到时,他已经找到漏气点了。这一次的补胎工作,几乎是由小熙一人完成。事后我问他,想对自己说点什么?他说:“希望以后我能更沉稳,遇事不要慌张,把问题找清楚。”看着小熙和少宇老师在夕阳下奋力追赶队伍的身影,我相信这次的经历,给予了他无限的可能,他一定可以做到!
刺扎进车胎,带来一次停下和休整;腿重掠脚踏,蹬出一方启程和天地。回溯16年自行车之旅,无声的镜头演绎着真正的教育:学生成长在骑行路,师者陪伴在成长路。风雨无阻,共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