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话说,叫“日居月诸,岁聿云暮”,一转眼,一抬头,2025年的元旦就要到了。
回首看2024年,很忙乎,很充实,而且指向鲜明,一以贯之。话还要从去年说起。从去年元旦开始,我集中全部精力做“斯文在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型图文展。600多幅图文版面,8个月完成。在各方各级部门的鼎力支持下,2023年9月2日开展,展期4个月,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今年做的事,基本都是前一年事情的延长和拓展。为扩大“斯文在兹”展的影响,我请朋友把600多幅图文版面做成了高清电子版。做成以后,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块或一部分版面,用宣纸打印出来,装潢后即可随处悬挂,这就是把实物变成了影像,再把影像又转换成了实物。几乎在此同时,我又策划了数字化展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临时组织了一个微型团队,开始做“线上虚拟展厅”,把“斯文在兹”的成果扩大到网络空间,加上动画式的展示和智能化的解说,传播力更强大了。这项工作已见初步成效,大约春节以后就可见部分展出。同时,科大讯飞山东高校课题的负责人找我谈课题合作,于是确定了一个叫“汉字德智美的足迹”的课题,设想把它纳入“通识教育数字化课程”,内容大致包括汉字溯源、文瓦心声、铜镜文影、青铜墨花和书道文心五个部分,这项工作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我与刘海宇教授合著的《商周青铜文献30讲》即将定稿的时候,我冒出一个想法,就是想在这个成果里也体现出山大古文字队伍集体的智慧。我的想法得到了文学院领导的支持,现在,全体古文字学老师和六位古文字学博士研究生都在共同审读书稿。最近,我的《山大文墨》即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它虽然是一册小32开笔记本,却集中了我的对联文辞、书法和设计,其内容和艺术形式也完全可以包括在“汉字德智美”的课题里。
年近岁尾,重要的几件事基本完成了,趁着这个空档,沿袭去年之例,我帮助山大出版社创作了乙巳年《山大福到》,接着又应国际教育学院之约进入四人课题组,共同完成了即将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福到》,这两个“福到”也都借贺春礼品传播了汉字文化。由上可见,这一年做的事没有离开汉字一步。这又让我想起20年前曾书写的对联:“春华秋月,当前佳句;法书汉字,宿世良朋”,说明今年做的事,也体现了我数十年来的情感追求,对此我深感欣慰。到今天,诸事基本完成或告一段落,足可以无忧无虑地过年了。
今天我为“通识教育数字化课程:汉字德智美的足迹”起草了一篇前言,题目叫《最想说的和最想写的》。巧的是,我写的时候,日历正好翻到2024年的最后一天。朋友推荐放在日记里,那我就说,算是我的新年有感吧。全文如下:
我最想说的,是要对着汉语说,所以我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在这部书里,我努力要说的,是汉语的德智美。
我最想写的,是要写给汉字看,所以我长期做的普及性课题可以概括为“汉字德智美的足迹”。在这个课题里,我努力要写的,是汉字的德智美。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用它记录的汉语是汉语文献。汉语文献,无论是对中华民族而言,还是对世界文明而言,它都称得上德功盖世。“德”之外,我总是要加上“智”与“美”,这就是“三美具”了,故能千古传颂,万世流芳。
听中国人说话,除了少数民族语言外,当然都是用汉语。但人说的话,稍纵即逝,所以要记录下来。除了音像记录,主要的传播手段还是靠用汉字记录的文献,而我们看这些文献,必须通过认识汉字才能理解,所以认识汉字是最首要的事。
本课程属于通识教育一类,手段里又加上了数字化,所以叫“通识教育数字化课程”。具体到这门课,它主要是讲汉字,讲汉字从远古一路走来的足迹,重点是要揭示深藏其中的德智美,所以我定名为“汉字德智美的足迹”。其内容可以用三个词句来概括,就是德功盖世、智育渊薮、美学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