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高教视野 > 正文

杰出人才如何培养?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17日 15:27 点击次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我国教育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名教授联名给教育部部长和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倡导大家直面“钱学森之问”,共同深思、解题。业界普遍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答易行难的问题。近几年,我省高校结合实际,着眼于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招生模式、课程改革、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为解答“钱学森之问”提供了有益参考。
  搭建平台,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当前,校园招聘进行得如火如荼。当身边的同学还在为投寄求职简历石沉大海发愁时,华东交通大学通信工程“卓越班”的学生找工作却相当轻松。离毕业还有大半年,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已与用人单位签约,其中不乏南车、TCL、格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省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多所院校有不少工科专业入选。此外,我省还自行启动了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等人才培养计划。
  “我们按照务实重践、创新驱动、以赛促学的方法,致力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卓越人才,使‘卓越班’成为培养卓越人才的摇篮。”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汪立夏说。
  入读“卓越班”,各校门槛不同。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根据新生个人意愿及综合能力考察,选拔30名左右的新生组成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入学一年后,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将不合格或不适宜者,分流到法学院普通班。
  优胜劣汰,看似残酷,却也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提供了机会。类似的选拔方式,江西中医药大学早在2006年就用在了“双惟班”的实践中。每天清晨半小时晨跑、半小时晨读、5分钟晨播报,均在大多数同龄人还在赖床的时间完成;累计3次迟到或早退,或日常活动有一次无故缺席,学员即被自然淘汰。“不近人情”的管理,磨炼出了具备坚韧意志的“特种兵”。该校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双惟班”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毕业生,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也明显高于其他毕业生。
  制定章程,逐步撕掉高校“行政化”标签
  “学校冒不出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行政化。就外部管理来说,政府部门过多地以行政方式干预大学工作,使大学的自主办学权受到限制;就学校内部管理而言,管理人员的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易导致不懂教育的人来管理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延强老师认为。
  去行政化,是社会呼声很高、在激活高校发展活力中被寄予厚望的一个重要手段。去年9月,江西财经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大学三所高校拿到了省教育厅颁发的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这是我省核准的首批高校章程,意味着我省高校开始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对分离的探索。
  在三所高校章程中,都明确了学术委员会是校内最高学术机构,并要求控制党政领导人员比例。“此举有助于推动高校去行政化,培植尊重学术权利和民主权利的土壤。”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慧文认为,应发挥好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提升高校学术水平。
  江西财经大学章程明确要求,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担任,体现了“教授治学”的理念。据了解,今年内,我省所有高校都将制定章程。
  提升高校办学活力的,不仅有新近出现的学校章程,还有各校自发的改革。如华东交通大学着眼于简政放权、推动管理权限的重心下移,制定了以学院为办学主体的若干意见及相配套的“目标绩效管理”“经济包干”等制度,赋予了学院在人财物上更大的自主权,使学校由1个办学主体发展成“1+17”个办学主体,极大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尽其才,为教书育人“添油助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一些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侧重于科研方面的考量,导致教师将工作重心转移至科研,忽略了教学。“如果教师连课都不愿意上、不好好上,谈何培养人才?”王延强认为。
  让教师到适合的岗位上去。江西师范大学将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成“专职教学岗”“教学科研岗”“专职科研岗”三个类别,更加注重分类,突出绩效管理。
  江西理工大学则设立了“教学型教授”和“教学型副教授”岗位。“过去学校在评定职称过程中,一部分教师由于承担了较多的教学任务,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兼顾好科研工作,他们一直被科研的硬指标卡住,甚至出现‘讲课高手一辈子做讲师’的情况。专门设立‘教学型教授’和‘教学型副教授’岗位,就是鼓励他们钻研教学,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江西理工大学人事处负责人说。
  对内催生活力,对外招纳贤才,是我省高校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共同思路。为组建、培养高端科研队伍,我省高校在鼓励教师自我提升的同时,不吝经费,多方引进学科领军人才,甚至开出年薪百万的优厚条件,吸引紧缺高层次人才。
  朝着人才强校的目标,我省高校师资队伍“底子”变得越来越足,弹性引进的两院院士越来越多。去年,仅江西师范大学就引进高层次人才58人,其中双聘院士2人,引进海(境)外博士8人;同时,有115名教师攻读国内外博士学位,113人赴国内外重点院校从事博士后研究、访学和进修。
  破解“钱学森之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去掉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供稿单位:人民网 江西频道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晓璇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