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一条贫困线,然后发补助、办贷款。高校资助工作,在理论上是个“二传手”,负责助学资金的分配。“我校XXX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XXX元”,这样的数字确实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帮困助学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良心活儿,要让冰冷的数据变得更有人情味。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赴多所高校采访,整理出了一些“小数据”。
【58——复旦大学】2012年,复旦大学有58名贫困生赴墨西哥和香港交流学习,由学校承担全额费用。其实,资助他们出国所花费用远高于补助,但校方认为,不能让学生因经济原因失去开拓视野的机会。
评: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初衷正是为了公平。
【10——同济大学】大一新生小于至今仍记得入学时的情形:老家唐山遭遇大暴雨,自家棉田受淹严重,家中经济状况愈加窘迫。小于揣着不多的钱忐忑地到校报到,经“绿色通道”办理手续后,获得了一份套卡,“这份关怀太贴心了。”里面有10张卡片,包括电话卡、交通卡、营养午餐卡、英语学习卡、电影观摩卡等。
评:从食堂到课堂,充分挖掘学校资源也是资助手段。
【15——东华大学】东华大学有一个已经成立了15年的“温暖基金”,特别的是,资金来源都是老师的自发捐赠。材料学院老党总支书记金惠芬等老教师捐出了自己多年积蓄,许多老师还把自己的科研奖励和劳务经费捐了出来,资助需要帮助的学生。
评:这般资助已超越帮困本身的意义。
【4——华东师范大学】今年以来,有4人通过学校“贫困生预警系统”申领到补助。系统通过观察学生饭卡消费,捕捉经济困难的学生。今年给94位学生发了询问短信,其中有90人被“误会”,经媒体广泛报道的“减肥女生”就是其中之一。
评:正是这不高的“命中率”,让人感动。
【2——上海交通大学】一旦全国任何地方遭遇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无论节假日还是夜间,学校都会在2小时内排查出受灾学生名单,在2小时内,必须联系上学生并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学生补助基金”。
评:搞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不难,但一个学校能做到如此,难能可贵。
【13——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过于自尊,不向学校申报贫困情况怎么办?东北师范大学在6年前开展教师上门走访,多次发现类似情况,并补上资助。如今,走访范围越来越大,已覆盖全国13个省区市。
评:千方百计找到需要帮助的你,不远千里。